主笔、视频制作:于梅君防伪标识本是鉴别商品真伪的“试金石”,如今却难保自身的真实性。近年来,全国查获多起通过假冒的防伪标识、制售假货案件。仿真度如此高的防伪标签从何而来?防伪码,怎么就成了假货的护身符?防伪技术的未来发展形式,会有哪些变化? 防伪码也能造假!
“阳澄湖还没开湖呢,你在哪里买到的?”北京市民王先生有些郁闷。为了宴请朋友,他在一家打出“阳澄湖”招牌的网店以498元的价格购入8只母蟹。然而,前来赴约的友人告诉他,阳澄湖大闸蟹尚未开捕。一头雾水的王先生点开店铺一看,才发现自己购入的原来是“阳澄湖镇大闸蟹”。
本报记者王勇查询防伪码是顾客分辨产品真伪的有效手段,然而一些无良商家却利用这一“利器”,制造假防伪码,成为假货“转正帮凶”,让消费者防不胜防。假防伪码迷惑消费者上个月,市民张先生从网上购买了一款名牌手包。收到货后,他立即打开手包检查了一番,发现这个包做工比较粗糙,可能是仿冒的。
“网络售假类案件犯罪手法新、犯罪链条长、取证固证难,能否在侦查的黄金期收集到关键证据尤其重要。”近日,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检察院检察官在该院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中心,与公安干警就一起处于侦查阶段的网络售假案件召开联席会议。
2024年,消费领域的打假新闻层出不穷。“东北雨姐”售卖的红薯粉条被打假博主爆料实为木薯粉条;“疯狂小杨哥”被打假博主爆料其售卖的梅菜扣肉是用劣质槽头肉生产;紫燕百味鸡被打假博主爆料产品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超标……这些新闻引发争议的同时,也带动了大众对“职业打假人”的关注。
贴了防伪码,产品就是真的吗?记者调查发现,防伪码也可以造假,一些假货明目张胆贴码,扫出来就是“正品”。防伪码本用以对付假货,怎么就成了假货的护身符?调查显示,防伪码和查询系统的设计、生产、搭建等早已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
不少消费者对知名老品牌有信任“滤镜”,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员,那在购买老品牌牙膏时,可要留个心眼了。近期,《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在直播间、电商平台卖得火热的多款知名老品牌牙膏,可能出自代工厂的生产车间,有些甚至可能来自同一条生产线,只是被标上了不同的品牌名称。
在网店、朋友圈微商,或是走进一些线下商贩市场、临街小店,不时能看到绑着假“得物防伪扣”、带有假冒“鉴别证书”的商品。不仅这些商品为假,这些“防伪认证”的包装也都是仿冒的。就在世界知识产权日当天,一起侵权得物“防伪包装”案件入选了全国十大商标行政保护典型案例,引发关注。
每经记者:金喆 陈星 牙膏监管新规出手后,谁还在打产品诱导性宣传、贴牌生产的“擦边球”?2023年12月12日,一名男主播在直播间手举一张包含了牙黄、牙黑、龋齿、烂牙、虫牙等常见儿童牙齿问题的照片,向屏幕前的父母发出“灵魂拷问”——“你的宝宝口腔是这样吗?
你买回家中用十年,难道还不值这2元钱●两块钱不算贵,不用开个家庭会●2块钱不算事,伤不了腰耽不了事,置不了房买不了地●2块钱也不多,买不了房子买不了车,旅游也到不了新加坡●2块钱不算多,到不了台湾新加坡 ●2块钱很平常,少吃一包口香糖,总比打麻雀输了强●买的买捎的捎,以后大商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