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文|面包夹知识编辑|面包夹知识«——【·前言·】——»从前,街头巷子里有一个肩挑着担子的人,踏着轻盈的步伐,一边摇着拨浪鼓一边大声吆喝着叫卖,声音回荡在整个村子。
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前后,那时候,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还没出现,货郎们走街串巷售卖货物时,都是要挑着个货郎担的,那货郎担里,随着时代的不同,所存放的货物也是不尽相同的,但无论存放些啥,无不都是看人们喜欢买什么,那货郎担里就存放什么。
他们挑着箩筐走街串巷,或摇着铃铛,或敲着锣,或吹着简易的竹笛,用单调的曲调提醒四周居民:货郎来了。在我的印象中,这些货郎就是当时大中集镇这幅“清明上河图”中最抢眼的主角,他们离开自己的故乡,来到隔河相望的大丰县城,用自己的肩膀挑起一家人的生活担子,风餐露宿,沐雨栉风,以小船、桥洞为家,长年以此为生计奔波,时间久了人们会根据他们各自的声音来判断他们挑的是哪一类货担。
手拿拨啷鼓,肩挑货郎担,一边走一边左右摇动拨啷鼓发出“拨啷拨啷咚,拨啷拨啷咚”有节奏的敲打声,嘴里吆喝着:“头发换糖豆换针换顶针,都拿那破铺陈烂套子碎铜碎铝碎鉄换盆换碗换头绳”。这一幕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60年代末,走村串巷的货郎担卖货郎。
老朱的家住在吴集街上,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有营业执照、合法经营的,因为那个时候一般人是不允许挑担卖货的,全乡我就只见到他一个人挑着担子卖货,货担子是用柳树枝条编织的,上下分三层隔起来,有门好关、有盖子好盖的那种,一头一个,用毛竹扁担挑着,走起路来扁担一弯一弯的,致使担子在两头一翘一翘的,在全乡各个村里,不定期地走村串户,摇鼓叫卖。
文 | 王胜波“丁咚当啷”的货郎鼓声,“卖杂货来”、“头发换针来”的吆喝声,回荡在村庄上空、街道,伴随着鼓儿响和吆喝声,一个男子肩挑沉甸甸的担子现身村里,他肩头的扁担忽闪忽闪,发出“吱嘎、吱嘎”有节奏的声响。听到鼓响和喊声,人们知道是货郎老解又来村卖杂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