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茅盾作品有感作者 亓桂香因为,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最喜欢读矛盾的作品农村三部曲即《春蚕》《秋收》《残冬》。我知道农民种地和养殖的不容易,尤其是种地,春天的耕种,就是为了秋天的收获;是为了把收获的粮食卖个好价钱,来度生计。
柳青是怎样的作家柳青是民之子、地之子——这是公认的事实评价,不用多说。他深得传统典籍营养又掌握多门外语,一边向先进思想成果学习一边向生活学习,因而他更是秉持劳动者诗学的文明之子。柳青的笔下,有新文明形态,不同于以家族礼俗为抓手的反封建主题的惯性创作。
“文学陕军”中,省作协副主席王海的小说充满民族忧患意识,以深沉的批判锋芒引发读者的关注。他的多部小说被成功改编为话剧、电影、戏曲、广播剧,并取得很好的市场和社会效应,有评论家称其为“文学的朝圣者”。小说《回家》是王海的第七部长篇小说,近日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1908年,12岁的茅盾参加一次考试,考题是《试论富国强兵之道》。茅盾将父母亲讨论国家大事的话写进文中,结尾处更是写到了父亲生前常解释的“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主持会考的卢鉴泉对此句加了批语:“十二岁小儿,能作此语,莫谓祖国无人也。”
今天,记者从淄博市文联了解到,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文学服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由淄博市文联主办,淄博市作家协会、淄博市文学创作室协办的《新时代山乡巨变 文学与你同行》文学讲座,将于11月15日在线上举行。
1933年,作家茅盾出版长篇小说《子夜》,出版这本书,茅盾内心有向社会大众剖析当时中国社会的意图;1948年,丁玲出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艺术地再现了农村反封建土地制度的斗争;1960年,作家柳青的小说《创业史》出版,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