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丸辣”“细狗”“鸡你太美”“你个老六”……这些让人云里雾里、似懂非懂的网络用语,你是否经常听到?近日,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
成都话作为四川话里的“官话”,虽然易懂,但却一直都很有市井气与烟火气,其中一些“土话”,本地人一听就能心领神会,但是对于外地人来说却无异于“谜语”,从本期开始,我们每期会带来两到三个成都方言,并解读它应用的场景,以及蕴藏的有趣内涵。
时间真是过得太快,一转眼2022年都快过完了。在这一年中,出现了很多热梗,非常有意思。1.杨迪变“阳敌”最近,随着政策的调整,许多地方已经放开了,不做核酸和扫码。因此,新冠感染频率也就变得更高。为了防止自己被感染,一些网友玩起了谐音梗,把杨迪的照片,挂在室内,意为“阳敌”。
作者:光明日报联合调研组(调研组成员: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王莉宁,光明日报记者柴如瑾)编者按我国是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五大语系130多种语言、十大汉语方言以及难以计数的方言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