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专家组实收测产,高粱籽粒总重量736.65公斤,含水率为17%,按照高粱标准水14.5%计算,折合单产666.17公斤/亩,一举突破了吉林省雨养条件下高粱公顷产量9900公斤大关,创造了吉林省东南部半山区高粱公顷产量9992.55 公斤的最高纪录。
秋收季节,大兴安岭南麓,黑龙江省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九三分公司鹤山农场的黑土地上,收割机驶过农田,矮壮的秸秆举着高粱穗,饱满的籽粒把大地变成火红的海洋。与人们熟识的高粱不同,没有高高的秸秆,没有能够遮住人眼的青纱帐,这里的高粱,高度都不超过1.
来源:中国军网《流亡三部曲》——悲壮旋律激起昂扬斗志■李少白 杨建海《流亡三部曲》是抗战时期广为流传的一组爱国歌曲,共由3首歌曲组成:第一首《松花江上》,创作者张寒晖;第二首《流亡曲》、第三首《复仇曲》,创作者均为刘雪庵、江凌。
新华社沈阳9月18日电(记者孙仁斌、姚剑锋)“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每到“九一八”,很多人都会想起这首《松花江上》。但你或许不知道,这首歌并非诞生于白山黑水间,而是在西安唱响,而它的作者终其一生都没见过松花江。
91年前的今天,“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人民从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每到“九一八”,人们总能想起那首如诉如泣、悲愤激越的歌曲《松花江上》,仿佛又看到当年在日寇铁蹄蹂躏下的东北父老乡亲,看到遥望白山黑水、背井离乡、有家难归的东北妇幼学童…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亡国奴的悲惨遭遇,喊出了东北人民抗日救国的强烈心声,点燃了全国民众的爱国热情,鼓舞更多的人走上抗日战场。你听过原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