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号探测器将准备发射到月球背面进行着陆,一旦成功,我国将成为国际上首次月球背面着陆探测的国家。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选择月球背面着陆?探测月背的意义何在?“嫦娥三号”落月虹湾“嫦娥”选虹湾的5个因素此前,“嫦娥三号”在月球上的着陆点就非常有讲究。
昨天,国家航天局公布了“嫦娥四号”自着陆月球背面以来获得的多项原创性成果,这些科学成果将为研究月球的形成以及我国后续月球探测规划的制定奠定基础。自2019年1月,“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以来,共获得超过3TB科学数据。经过“嫦娥四号”核心科学家团队的分析挖掘,对于“嫦娥四号”着陆区的地质结构等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2018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开幕式23日上午在黑龙江哈尔滨举行,活动主题为“共筑航天新时代”。嫦娥四号今年计划执行两次发射:5月发射嫦娥四号中继星;年底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着陆探测。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中国科研人员对玉兔二号雷达探测数据开展了深入研究,获得了嫦娥四号着陆区月壤和浅层精细结构等重要发现和认识,显示这一区域曾经历过多次小天体撞击溅射物的堆积和火山喷发事件,揭示了月球最古老、最大的撞击盆地的演化历史。
38万公里外的月球,虽然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虽然陪伴了整个人类文明,但我们对它其实并不了解。目前为止,也只有美国在1969年到1972年进行过六次载人登月任务,满打满算也就12个人在月球表面活动过,其他的环绕器和着陆器虽然也发射了不少,但都属于抽样调查,月球整体对人类而言,还是充满神秘感的。
截至1月11日8时,嫦娥四号着陆器、玉兔二号巡视器和“鹊桥”中继星状态稳定,各项工作按计划实施。着陆器上配置的地形地貌相机完成了环拍,科研人员根据“鹊桥”中继星传回的数据,制作了清晰的环拍影像图。科研人员根据降落相机拍摄的影像图,完成了着陆点周围月面地形地貌的初步分析。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经过约38万公里、26天的漫长飞行,1月3日,嫦娥四号进入距月面15公里的落月准备轨道。
1月3日上午10点26分,低调得似乎都有些淡出公众视野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厚积薄发,完成了人类史航天史上的一项壮举——成功软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