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2月8日讯(记者胡俊)天还没亮,陈波就早早起床,急匆匆来到罐子沟煤矿调度指挥中心详细查看矿井安全情况。作为矿区的“智慧大脑”,指挥中心实行24小时轮岗制,这里的每一组数据、每一帧画面都关乎背后数千煤矿工友的家庭幸福。这也是陈波数十年如一日的习惯和坚持。
张婧 摄 中新网兰州3月21日电 头巾、帽子、口罩和手套“全副武装”,只有眼睛暴露在外,选煤工每天都是这样站在皮带传输带两旁,“一站就是七八个小时”,有10年选煤经验的女工手拿变形了的钩煤铁圈,她说,“石头发白,而煤炭是纯黑色的,一眼就能看出来。”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文|廿四编辑|S1991年5月,陕西旬阳县博物馆为了将文物分类和定级,特意邀请了几名省上的考古学家。
文|小彭的灿烂笔记编辑|小彭的灿烂笔记【前言】最近这些年以来,全世界不论是那些富得流油的发达国家,还是那些穷得叮当响的国家,都在大谈特谈环保主义。环保自然是没有错的,毕竟保护环境也是在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发展,因此像是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地热能之类的东西层出不穷。
1981年11月9日下午,陕西旬阳一名学生在放学途中捡到一块黑色的“煤炭”。等他第二天把这东西带到教室后,老师发现这好像是文物,于是便带着他把这块“煤炭”交到了当地博物馆。不料,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不识货,将它放置在角落里沉睡了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