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大帝的谥号:一份“皇帝成绩单”背后的三国博弈在中国古代帝王的“谥号排行榜”上,孙权的“大皇帝”显得格外扎眼。这个既不像汉武帝的“武”字彰显武功,也不似隋文帝的“文”字突出文治的谥号,活像老师给学生评语时写了句“该生表现很大”——究竟“大”在何处?
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皇帝驾崩后,朝廷都会根据皇帝在位期间的成败功过,来为皇帝上谥号。而大帝这个谥号在中国历史上,也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更有意思的是:关于大这个谥号,在相关规则里面,也找不到任何依据。
谥号是对死者生平带有褒贬含义的评价,有《谥法》之类的专书供选择确定,通常为一字或二字。庙号是在皇家宗庙祭祀中对该皇帝的尊称,其传统的确定原则,是“祖有功而宗有德”,即开国皇帝照例称某祖,其后的皇帝照例称某宗,但到三国,情况则各有不同。
(此处已添加纪录片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孙权,字仲谋,比孙策小七岁。可是与曹操、刘备比起来,他算是晚辈。从建安四年(199年)开始,他跟随哥哥东征西讨,到孙策去世,已有了一些经验。按照孙策对他的评价,他在打仗方面,不如孙策,但是守住江东基业,却是可以胜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