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7月27日,南京市秦淮区图书馆4楼充满欢声笑语,舞台上大家妙语连珠,“韶学杠甩”样样都行,丁少华正在带领着小朋友们学习南京白话。“莱斯、阿要辣油是什么意思?”“哪位小朋友知道大笑应该怎么表演?
“建康路有个夫子庙,夫子庙里很多桥,桥下就是秦淮河,十里秦淮风光好……”一曲《秦淮小吃》用地道的南京方言说唱出来,风味十足。在“探寻非遗文化”第七讲中,南京白局省级传承人、南京白局曲艺传承者黄玲玲用一曲南京白局开场,瞬间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
现代快报讯(记者 刘静妍 文/摄)9月12日,“南京方志大讲堂”南京方言文化专场在秦淮非遗馆开讲,南京方言发音人、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陈宗霞现场展演、教学南京话,解读南京方言文化。陈宗霞老师以“金陵雅韵何处寻”为主题,讲解了南京方言的历史沿革和发展演变。
扬子晚报网3月3日讯(记者 王梦晓 通讯员 张惠君)近日,南京市鼓楼区档案馆馆长、地方志办主任盛捷带队走进汉口路小学,开展档案方志文化进校园活动。此次活动邀请南京方言发音人陈宗霞开展南京方言文化专题讲座。
#我在秦淮告白中秋 又是一年佳节至,最是情暖中秋时。明晚19点,2022第三届“我们的节日·我在秦淮品诗赏月”如期而至。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南京市方言发音人陈宗霞在南京门东历史文化街区与您共赏中秋月,共话门东情。
设在南京市鼓楼区宁海路街道三步两桥社区的南京方言发音人陈宗霞工作室,新近入选南京史志馆联盟。南京史志馆联盟“学史探馆”行动,3月14日来到了陈宗霞工作室。南京方言发音人陈宗霞工作室成员表演老吆喝传扬原汁原味老南京话方言还有发音人?确有此事。
“一年四季春为首,冬去春来好年头;江南佳丽繁华景,千年古都今又新……”南京白局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徐春华及其团队创作了新节目,迎接蛇年春节的到来。带孩子看演出“磨耳朵”“蛇年春节已来到,家家旧符换新桃,年年更新节节高……”不久前,徐春华现身南京市文化馆,表演其最新作品《欢乐春节》。
扬子晚报网10月7日(通讯员 姜于暄 记者 张可)10月7日下午,“乡音金陵”曲艺类项目保护成果展演暨非遗作品展在南京秦淮·非遗馆举行。多种极具特色的曲艺项目轮番上演,带领观众领略原汁原味的城南味道。秦淮是南京非遗系列化、全景式展示活化利用的重要窗口,目前。
【开栏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荔枝新闻推出“青春守艺人”系列双语微纪录片《非遗有新人》,穿越千年文脉,跋涉千山万水,记录传统非遗的焕新故事,聆听青春传承的时代之音。
“南京方言不仅儿化音比较多,而且很多都是有音无字……”4月20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专业的部分学生,来到位于鼓楼区宁海路街道三步两桥社区的南京方言发音人陈宗霞工作室,跟着“陈劳斯”学说原汁原味的南京方言。
○ 这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故事,也是国际奥运史上的传奇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现已85岁高龄,被老南京人誉为“南京吆喝第一人”的刘奎龙先生。○ 对许多老南京人来说,刘奎龙并不陌生。他是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吆喝”的传承人,被誉为“南京吆喝第一人”。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八月里桂花香,九月里菊花黄,九月初九是重阳。头戴茱萸叶,口饮菊花酒,重阳登山把瘟魔降。”10月4日是重阳节,当天下午,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甘熙故居),南京白局《重阳佳节民风民情永流传》正在表演,虽然只有3分多钟,但优美婉转的腔调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
近日,演员吴京携电影《巨齿鲨2:深渊》来到南京路演。现场,一位皮肤黝黑的黑人小伙教吴京讲起了南京话“阿要辣油啊”,两人互动的有趣场景在社交平台让很多网友忍俊不禁,而更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这位皮肤黝黑、头发略卷,看起来像是外国人的小伙竟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
2023年4月17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白局“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南京市伯乐中学举行。南京白局省级传承人黄玲玲携南京金陵风白局曲艺团现场演绎了具有南京风味的白局曲目,用地道南京话,让师生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