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南宋黄河南徙夺淮横贯江苏入海后,苏北平原上连年洪涝灾害,到了明清时期淮河多次泛滥,更是在这里形成了巨大的水患问题,苏北平原的里下河低洼地区成为了泄洪区,留给苏北百姓的只是一片盐碱地和沙化的土地,加上苏北平原无险可守,是一个四战之地,每逢战乱时代这里更是兵祸连天,老百姓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也让这里长期得不到发展。
随着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疫情得到控制,复工复产脚步加速,苏北灌溉总渠水上运输进入了高峰。连日来,来自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地千余艘运输船往返苏北灌溉总渠,洪泽区高良涧复线船闸日均通过量达150万吨,水运一派繁忙景象。
是江苏省世纪工程,也是建国初期江苏省最大的水利工程,该工程位于江苏省北部淮河下游,工程西起洪泽湖高良涧,东至射阳县扁担港,全长168公里,流经淮安市洪泽区、清江浦区、苏淮高新区、淮安区、盐城市的阜宁县、射阳县、滨海县、淮海农场。
苏北灌溉总渠西起洪泽湖,东至扁担港口,横贯淮安、盐城两市,渠道全长168千米。该项工程由江苏省治淮工程指挥部组织施工,工程于1951年10月开工,1952年5月完成,同时,在总渠北堤外平行开挖排水渠一条,用于排除总渠北部地区的内涝。
淮河我国南北方的一条自然气候分界线发源于桐柏山经洪泽湖调蓄往南流向长江一路东流注入黄海800多年前黄河夺淮淮河失去了原先的入海通道受黄河长期夺淮的不利影响加之淮河流域人口稠密气候条件特殊淮河治理任务愈发艰巨复杂因此,疏浚淮河入海通道成为淮河治理的重中之重也是沿淮人民世世代代的愿望
1950年,淮河流域发生大洪灾,造成了大面积灾害,中央政府当年便发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在各级政府的组织下,轰轰烈烈的淮河治理工程开始了,其中淮河上游以蓄水工程为主,淮河中游以疏导为主,淮河下游以开凿排洪渠为主,最终建成了一条长168公里的苏北灌溉总渠,数目众多的水库和堤防,提高了淮河防洪泄洪能力,既为淮河开凿了一条入海的通道,也建成了一个庞大的农业灌溉系统,使得苏北地区重新成为全国重要的大粮仓,同时为京杭大运河的疏通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