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0月16日讯(记者晋晓慧)“千万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在长江流域创造了古代文明,长江流域丰富的非遗技艺文化传统并不是简单的民间手工艺文化,更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文化表征,其‘活化’发展大有可为。
本次论坛旨在以湾区论坛为平台,以岭南文化为纽带,深度挖掘黄埔历史文化优质资源,全面解构岭南历史文化丰厚底蕴,加强黄埔区与周边省市、国家在历史沿革、文化传承、产业创新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彰显中国文化自信,以提升区域国际地位。
1.完善法规制度 撑起系统性保护非遗传承的“四梁八柱”法规制度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是非遗传承发展的“四梁八柱”。近年来,我国不断夯实相关法律保护基础,不断完善非遗名录制度、评估制度,为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和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养提供了保障。
编者按:解读时事政策,挖掘文化底蕴,弘扬主流价值观,即日起,在滕州市委网信办指导下,大众网枣庄开辟网络评论品牌栏目《善评》,传播滕州好声音,汇聚滕州正能量,努力打造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网络评论品牌栏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文化精粹,虽然各国的国情不同,但保护和利用好祖先留存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大家共同的诉求。” 6月6日,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游海洋如此阐述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又一项巨大成绩,对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非遗保护是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加强文化多样性保护的时代产物,我国不同类别的非遗项目代表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优秀文化表现形式,具有多重性价值,保护好这些珍贵的非遗项目,宣传、弘扬、传承、利用好这些非遗项目,是激发国人文化自觉,坚守文化自信的必由路径,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都具有重要意义。
该辞典编纂出版工作历时6年,500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员参与撰写,31个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参与组织工作,词条规划和内涵阐释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国非遗总体面貌,反映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保护非遗的实践经验、理论探索和突出成就。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我们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