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80年,达定妃抓着朱元璋的衣服,苦苦哀求道:“皇上,孩子还小不懂事,就饶了他这一次吧!”这一幕记载于1970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公布的明朝宫廷档案——《太祖皇帝钦录》中,达定妃因为儿子齐王的受罚而寝食不安,惶惶不可终日。
(本文的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总计3650字,阅读完大概需要12分钟)前些年,曾有一部长篇小说,名曰《大明衡王之死》,将明朝衡王支系的传奇故事,展现在读者眼前。几百年来,明朝衡王支系的故事,大多流传于民间,正史记载极少。
朱守谦,明朝藩王当中最特殊的一个,他是朱元璋唯一侄子朱文正的独子,也是唯一一个非朱元璋嫡系后裔的藩王。洪武三年,朱元璋不顾群臣反对,效仿西周时期的宗藩制度,将子侄分封为藩王,当时一共册封了9位藩王,其中8位是他的儿子,只有朱守谦是他的侄孙,被封为靖江王。
(本文的唯一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总计2600字,阅读完大概需要8分钟)我们在《省愚说明帝-明英宗朱祁镇》的章节里,曾经专门讲述过朱祁镇有一子封吉王,其后裔中绵延至清末民初,辛亥革命后,其中一位在教育界做出贡献,并且认祖归宗改名朱剑凡的故事。
(本文的唯一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总计3850字,阅读完大概需要12分钟)1392年,朱守谦在幽禁中过世,直到朱元璋驾崩,靖江王爵位都处于空置状态,所以这一支系就因此被废掉了吗?并没有啊,后世直到明末,靖江王支系依然存在,代代相传至第12代。
(本文的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总计5080字,阅读完大概需要19分钟)上一辑我们讲述了辽简王朱植,以及他儿子之间的故事。有荒唐的细节,有难以捉摸的迷案,也有无法细说的点滴。今天,我们继续讲述后续辽王支系发生的故事。
论分封于山西的明朝藩王最多的地方,四大府自然首当其冲,其次是泽州和汾州,各自有两府的郡王,忻州只有一位郡王家族扎根——定安王家族,不过严格来说,定安王府只有一位被朝廷正式册封的郡王——定安悼隐王朱成鏻 ,他的子孙后代都不是郡王,只是被皇帝任命管理王府事宜。
他们或死在超长待机的父亲前面,或熬死父亲却又在对朝廷册封的翘首以盼中亡故,最终没有坐上藩王之位。01,第一种,早亡的世子、长子们:这个群体很好理解,就是各个藩府的宗子们,出生就赢在起跑线的人,但由于疾病或者意外,导致过早亡故没有袭爵,但幸运的是,爵位依旧由儿孙们承袭。
朱见灂是明代第四位赵王,是永乐皇帝朱棣的玄孙,是第一代赵王朱高燧的曾孙。朱高燧的胆子比二哥朱高煦小,朱高煦是参加过靖难之役,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多次拯救朱棣于水火之中,所以自然会更加觉得,自己比大哥朱高炽更加配得上那个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