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爱源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后在阎锡山部任团长、旅长、师长,晋绥陆军训练总监、军长兼第三集团军右路军副总指挥等职,参加了北伐战争,后任第三集团军第三军团军团长,察哈尔省政府主席,第三十四军军长兼山西清乡督办,1935年12月授陆军二级上将,抗日战争任第六集团军总司令,9月率部参加平型关会战,任总指挥,与八路军一一五师共同作战,取得平型关大捷,后又率第六集团军参加忻口会战,1939年升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六集团军总司令,1945年5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1946年任太原绥靖公署副主任,1949年4月去台湾。
在新中国璀璨的开国将帅中,聂荣臻、罗荣桓、黄克诚、徐海东、萧华、杨勇、杨得志、梁兴初……3名元帅、2名大将、400多名将军曾经来自同一支部队,抗日时期,这支部队是我党领导的三大主力师之一,它就是——八路军第115师。
1937年9月25日,抗日战争之初,刚刚由红军第一方面军部队整编的八路军第115师,在山西省灵丘县西南平型关一带的深壑沟谷中进行伏击战,痛歼侵华日军,打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挺进抗日战争前线后的第一枪,取得了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仗。
平型关大捷,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在平型关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
2024年9月18日,是拉开中国十四年艰苦卓绝抗战历史大幕的九一八事变93周年纪念日。开国上将陈士榘之子、中共“七一建党百年纪念大会”特邀代表、八路军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长、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星火红色宣讲团导师、人民法治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人康,在雷锋杂志社雷锋宣讲团团长、原解放军报社高级编辑卜金宝、雷锋杂志社秘书长刘晓永、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青年部部长胡山的陪同下,应邀来到北京市21世纪学校,参加纪念九一八事变93周年报告会。
1937年,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了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第一个大胜仗。在纪念馆东侧的石灰岭上,巍然耸立着平型关大捷纪念碑,碑基高115厘米,碑座高193.7厘米,碑体高925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