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前的两汉,主要便是利用来选拔人才的。简单说,就是皇帝吩咐行政区长官挑选一两个辖区内品学兼优的孩子,然后选到宫里进行第二轮的「面试」,通过之后就能派遣官职。这样的人才挑选方式看似没什么问题,但其实很吃挑选荐举长官的主观意识,也因此慢慢出现了官宦世家的偷吃步行径。
一般来说,隐士都比较会装蒜。许由结志养性,优游山林,听到尧要把酋长的位置让给自己,就感到耳朵受到了污染,因而临水洗耳,这就比较装了。他的朋友樊坚更是装得不得了,听说了这件事儿,以为溪水也被间接污染,不愿让他的牛在下游饮水,翻山越岭赶牛到上游去了,也不怕连牛带人,滚下山坡摔死。
司马徽,字德操,号水镜先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十分有名气的人。这事还是有事实基础的,《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襄阳记》载:“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诸葛亮的智谋都被大家认同,但说起诸葛亮的老师,大家都认为只听过诸葛亮收过学生,没有听过诸葛亮有老师。但其实诸葛亮自认为他有三个老师。第一位老师——水镜先生水镜先生——司马徽是一位隐居山林的名士,当时无数人请他出山他都没有追随。水镜先生的两位徒弟,一是诸葛亮,二就是庞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