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浇地寄托了乡亲们对于土地的一份浓浓深情,就如同我刚刚写完的那篇散文《赶场,打场,扬场,看场》,农村的场院是表征农人们丰收年景的场域一样,浇地也是蕴含和表达着鲁北故乡农村的那些乡亲对美好年景的期冀和盼望。
界面新闻记者 | 赵孟极端干旱天气正在席卷河南,农业生产首当其冲。在这个被高温和干旱笼罩的夏天,河南的田野上,一群特殊的“护田使者”——专业浇地人,在抗旱救灾一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8岁的开封通许县农民郭东亮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开车跑100多公里来到淄博。但这次我不是来吃烧烤的,是来看浇地的。”7月5日,山东省惠民县一位农场主在自己的抖音号上兴奋地发声。吸引他的,是淄博临淄种粮大户李延强不经意间发的一条浇地视频。这条30秒的短视频在6月25日发出来后,突然就火了。
近期河南多地持续干旱,引发大众关注,许多河南的村民发布了网络视频,记录下了干旱的田地和农民抽水灌溉的身影。河南省气象台近日连发两道高温预警,干旱天气、干旱范围将进一步发展,当地气象部门已做好人工增雨作业准备。
6月18日晚8点,眼看天就要黑了,高唐县鱼邱湖街道的种粮大户李金阳还拿着卷尺,在地里东奔西走。1994年出生的李金阳是高唐县鼎昇种植家庭农场的负责人,总共流转了800亩地,现在正忙着给位于罗庄村的200亩地浇水。
父亲告诉我,今年由于干旱,一亩最多也就1100斤,和去年相比,亩产少了一百多斤。虽然我们已经离开了农村,但乡下还有很多亲人生活在那里,尽管我们的脚底不会再沾满泥巴,但对很多农村出来的人而言,对土地和庄稼的感情依然很浓郁。
笔者出生于农村,至今家中尚有些许薄田,所以工作之余农忙之际干些农活在所难免。在所有的劳动中,我最不愿意干的农活恐怕就是浇地了。其实,所谓的农民靠天吃饭,对于故乡鲁西南一带的定陶而言,更多的还是抗旱,自我记事起我们这一带基本上没发生过洪涝灾害。
“从年初的返青水,到年末的越冬水,今年村里的农田灌溉可省下了不少功夫。” 孙洪卫站在地头,讲起浇地这个累活,脸上没有了以往的愁容。孙洪卫是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孙楼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村中的农田灌溉是他这几年最头疼的事,“俺们村种地的农民大致分两种情况:地少的岁数大、年轻的地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