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是有效的教学?应该建立怎样的“有效教学观”?怎样把课堂还给学生,帮助他们自主的成长?怎样成为拥有生命自觉的教师?下面这篇文章或许会对您有所启迪。
对话现场对话现场《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于2014年再版,该书作者日本著名教育专家佐藤学教授在序言中写道:“借此再版机会,期待能同中国教育工作者加强联系,促进协作,强化各位教师从教室实践中相互学习的合作性关系”。
课博会,顾名思义,一在“课”,以课立会;二在“博”,海纳百川。课博会的吸引力正在于呈现天南海北不同形态的课堂——在这里,总有一堂课让你心动。但也会有人心中疑惑:听了那么多课,风格不一、流派不同,何以鉴定它们是“好课”与否?教师心中对好课都有自己的主张。
“我觉得这本书是给我写的,同时也是写我的。我在书里看到我的孤独、我的失败、我的成长……”在“科学的课堂”圆桌论坛上,谈起阅读李政涛教授《活在课堂里》一书的感受,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浦东临港小学教师宁锋难掩激动之情。
每一部经典书籍,都犹如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树上结出的果实,是历史的积淀,更是文化的结晶。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中国教育新闻网正式启动“大家读经典”特别栏目,以帮助广大师生们,在时间和精力都有限的当下,通过经典书籍,实现高质量阅读。
尽管这一决定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因而难以更改,但友人的劝告引发了我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反思:是不是将“随笔写作”与“学术研究”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了?由此一来,如何认识随笔,特别是教育随笔的性质、作用及其写作,就成为一个不得不审思的问题。
棱镜是一个可以改变光线角度的半透明材料,它能够反映、改变光线的色调、纹理和实质。我们被这样的棱镜包围着,当我们透过棱镜凝视外面的世界时,光线集中,色彩增强,事物的形状会膨胀或延展。这个棱镜不仅仅为观察者一个人改变世界的曲线和光亮,被观察者的世界也发生了变化,成为观察行为的参与者。
大象新闻记者 徐超 通讯员 王丽芳/文图书页轻翻,墨香弥漫;思想碰撞,智慧璀璨。活在课堂,书海扬帆;与书有约,幸福满满。1月19日下午,高新区莲花街小学开展了“分享喜‘阅’ 共沐书香”为主题的好书共读分享交流会。此次活动由课程部副主任刘郑阳主持,全体教师参与。
阅读润泽心灵赋能教师成长幸福读书会第四期启动仪式寒风料峭,冬意渐浓,正值阅读佳期。为深入强化教师教育素养,将阅读视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石与行动起点。近日,绵阳开元中学在和美楼学术厅举行了幸福读书会第四期启动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