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蝉鸣而知盛夏临。秋意渐浓,树叶正黄,在晌午时候,侥幸还能听得几声蝉鸣,已是最后的蝉声,也是盛夏落幕做的最后的告别。西晋文学家陆云曾在《寒蝉赋》写到“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
蝉,更是作为文化的最长存,从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玉蝉,“蝉”是一种在古人眼中极有寓意的昆虫,晋代陆云在《寒蝉赋》中总结了它“文、清、廉、俭、信”五种如君子般的品德,成为文人争相效仿的人生准则。
站在诗人的视角,还原诗歌的画面《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此诗如何理解着记忆呢?诗名:蝉。单从诗名上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一般多有寄托,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因此,鉴赏咏物诗的关键,在于挖掘咏物的深层意义,即咏人,以物喻人。
蝉的蜕变作者:岱岳疏影我敬佩蝉的生长及成熟,我学习蝉的毅力及坚持。蝉要在地下暗无天日的生活三年,忍受各种寂寞和孤独,依靠树根的汁一点点长大。然后在夏天的一个晚上悄悄爬到树枝上,一夜之间蜕变成知了,然后期待太阳升起的那一刻,他就可以飞向天空,冲向自由,这就是著名的金蝉定律。
文/董光强今日,小暑。“暑”是一个形声字,《说文解字》中说,“暑,热也,从日者声”。暑气蒸腾,要想褪却浮躁,就要修心,不妨像蝉那样……小时候,“知了——知了——知了”的蝉鸣是悠扬的旋律,捕蝉这项充满乐趣和挑战的“运动”也自然成了很多人的美好记忆。
“炼狱修行十七年,熬成火焰见青天”,蝉被誉为昆虫界的寿星,寿命很长,但是一生几乎都是在黑暗中度过,在地下蛰伏多年,怀着对阳光的期待,每天努力着让自己能够在某一天破土而出,期间还要忍受着肉体的痛苦,从泥土深层到树枝树梢,只为感受一下阳光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