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腾片不仅含有药物,还含有崩解剂,如碳酸氢钠、碳酸钠。崩解剂与水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这就是泡腾片一冲水就大量冒泡的原因。如果不用水冲泡直接服用泡腾片,它在胃肠道、口腔、呼吸道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轻则引起胃肠道不适,重则导致缺氧、窒息,特别是婴幼儿和年老体弱的患者。
央视纪录片《见证》报道的真实案例,一个只有1岁半的孩子,由于身体不适,需要服用“维生素C泡腾片”,家长看到药盒上写着“口服,一粒一次”,也没多看就从盒子中拿出一粒直接放进宝宝的嘴里,并尝试用温水冲服下去。
央视纪录片《见证》报道的真实案例,一位18个月的孩子,由于身体不适,需要服用“维生素C泡腾片”,家长看到药盒上写着“口服,一次一粒”,也没多看就从药盒子中拿出一粒直接放进宝宝的嘴里,并尝试用温水冲服下肚。
看病买药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医生“一日三次”的医嘱,但你有想过,这个“一日三次”究竟该怎么吃吗?很多人对用药间隔并不注意,认为只要每天能记得吃药就可以,对于用药时间的把握则很随意,时早时晚,甚至还经常忘记。
药学科普药品在上市供临床使用前,都会制成适合于治疗和预防应用的形式,这种形式称为药物的剂型。最常见的是普通片剂、胶囊、颗粒、溶液剂、丸剂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药物剂型,如混悬剂、肠溶片、缓控释制剂、泡腾片、栓剂等,它们的使用方法都有一定区别,使用不当可能会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
看病买药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医生“一日三次”的医嘱,但你有想过,这个“一日三次”究竟该怎么吃吗?通常来说,除非是缓释或控释剂型,如果需要让药品在身体内部始终维持一定的浓度,那么医生就会选择一日三次的服药方式,譬如最常见的抗生素类药物,以及一些止疼药物,可以在你体内维持稳定的杀菌效果,或者是帮助止疼。
2017年央视纪录片《见证》之“药案寻踪”节目中,一位年仅18个月的幼儿感冒发烧,医生开了维生素C泡腾片,家长以为这个泡腾片和普通片剂的用法一样,就先将泡腾片直接喂到孩子嘴里,再给他喝水,结果引起孩子窒息,抢救无效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