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实习生 张司佳 全媒体记者 余蓉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连日来,湖南农业大学组织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田间地头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会劳作的辛苦与乐趣,践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青年担当。
水循环灌溉系统、支撑架搭配矾根、酢浆草、绿萝、肾蕨等植物,一面平平无奇的墙变得生机勃勃。日前,云南大学农学院举行第五届立体绿墙设计大赛,其中的作品让师生们眼前一亮。“肾蕨是一种阴生植物,不论光照如何,它都在努力生长,不需要太多喧嚣和热闹。
“我们这里真的不用天天挖地——哎,那边开机器那个,声音小点!”今年高考录取季,云南农大“丁同学”略带乡音的一声喊,把默默耕耘的农学专业“唤”回了公众视野。从百年前京师大学堂的农科大学算起,中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弦歌不辍,在各地生长出了不同的样态。
来源:【海报新闻】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陈洋洋 张海振 泰安报道高温蒸大地,烈日猛如火。近日,在泰山脚下一处麦田,有一群风风火火“抢收”麦子的年轻人引起了众人关注。这群年轻人,是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的学生。农学生们居然能熟练地开收割机、打捆、脱粒?
扬子晚报网10月11日讯(通讯员 黄蕊 崔灿 记者 陈咏)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扬州大学农学院学子用自己种出来的甘薯做成重阳糕,送给学院退休教师,分享劳动成果。“你们做的这个重阳糕还有红薯味的呢,很好吃!”品尝了学生们送的重阳糕后,退休教师黄祖六竖起了大拇指。
这个夏天,随着新闻“我的论文被谁偷吃了?!”,农学院再次登上热搜。在各种短视频里,农学生们的日常总是分外“接地气”。辛苦种植的小番茄植株遭“毒手”;还有养了很久的蝴蝶好不容易有了突变的结果,一开笼子,飞走了……好像,保护“毕业论文”成为农学生的标配。
劳动节前,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育学院等200余名农科类师生在长沙市浏阳市教学科研综合基地举办劳动技能竞赛——插秧。一名农学院学生手捧秧苗配合着田埂上拍照的小伙伴露出灿烂笑容。农学院的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插秧技能比赛。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施剑松)作业记录着一门课程的收获。临近学期末,北京农学院各专业学生陆续提交各类色香味俱全的“幸福作业”,展示了新时代涉农专业创造的美好生活,以及学生大有可为职业前景。比如“牛排咬一口,分数自然有”,《牛肉分级与评鉴技术》课的作业是完成牛排制作。
来源:【中国教育报】星期四 ▪ 6月20日中教君早间话新闻 ↓读 ▪ 教育要览▶近日,2024年全国教育政策法治工作会议在四川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强法治建设,以教育法典编纂为引领,系统推进教育立法工作,以依法行政为重点,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水平。
今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时强调,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吃苦励志,苦生芳华。
极目新闻记者 柯称通讯员 杨云锋 李胜杰本科学的农业,考研时会趁机换所谓的“热门”专业吗?这些学子,用自己的行动给出了否定的答案!4月24日,极目新闻记者从长江大学农学院获悉,今年该院有5个寝室的学生全员考研“上岸”,这20名学生全部都选择继续攻读农学相关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