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历史的产物,有些是数百年来约定俗成的,有些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佐证,是人们生活的写照。尤其在北京地区,许多地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如典故、民俗、城乡变革、文化等,其地名在形成过程中犹如一部小的《史记》。
1959年的5月,幸福屯这天早晨继续春耕会战。早饭前出工,大柳树上的铁钟一敲响,社员们陆续来到了十字路口的大柳树旁。图片来源于网络眼尖的社员发现敲钟的是王奎队长,牤子没有出工。“哎,新鲜事,新鲜事呀,这牤子大清早跑哪儿去了,怎么没来出工?”花喜鹊大嗓门,“他不来,谁大头呀?
书荒不慌,关注南希!今天为大家带来三本历史军事小说,经典著作,引人入胜!告别书荒时刻,还不赶紧收藏起来!第一部《一品布衣》作者:李破山简介:“牧哥儿,你要老婆不要?只要你开金口,我待会给你送来。”当市井小无赖,遇上逃难富家女。穿越一场乱世,老子刀弓仗马,保护家人活下去。
民国时期东北乱,到处都是土匪,他们的真实生活和电视剧里可不太一样。我们知道,影视剧里的土匪,往往在深山老林里有一个规模庞大的“山寨”,要枪有枪要炮有炮,非常威风。实际上,像这样的大绺子非常少,迫于官兵的剿匪行动,土匪很少能过上安稳日子。
所以大多情况下,外出“发财”时从来都是选最经济划算的来做,能偷能骗得,绝对不会抢,毕竟一旦动手,万一遇到硬茬子可是要命的。比如民国时候,东北有名的匪首“三江好”就特别善于动脑子。话说还是1935年时候,吉林省九台东部山区的桦树沟附近,住着一户姓姜的大财主。此人腰缠万贯,家产丰厚,但又抠得要命,人送外号“姜老抠”。久闻姜老抠家里有钱,正为手下大小上千号人马吃喝拉撒发愁的“三江好”自然惦记上了。
胡子中流传一句话:“秧子好比摇钱树,不打它就不掉金。”“胡子”指的是清末民初东北的土匪,“秧子”就是被土匪绑架的人,也就是所谓的“肉票”。土匪绑票的目标主要就是富户和财主,把家里重要的人绑走之后,限定时间交赎金,不然就要用刑,土匪黑话是“叫秧子”。
话说在清末民初,吉林省滨江道榆树县有个地主外号“陈老抠”,虽然家有上等好田几十晌,车马连列,却在平日里只穿一件半截夹袄,腰上扎一根草绳子,走到哪都带着一个小粪筐,以方便捡粪,八月十五那天煮一个咸鸭蛋,每顿饭用一根席糜儿抠着吃,转过年正月十五才将将巴巴露出蛋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