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闪电新闻】中华文明悠久博大,以开放包容著称。诗词、瓷器、服饰、非遗等文化瑰宝,正跨越国界,广泛传播。语言、文学、艺术等特色元素,展现中国精神与智慧。点击视频,共赴中华传统文化的环球之旅。本文来自【闪电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光明日报记者 牛梦笛 光明日报通讯员 孙小雪喜迎新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接连推出《非遗里的中国》《古韵新声》春节档、《中国地名大会》(第三季)等多档文化节目,以及《如果国宝会说话》跨年特别呈现、《沙海之上:敦煌和威尼斯》《萌兔的奇妙旅程》等纪录片,以一份宝藏片单点缀新年荧屏,给观众
原标题:网络文化新形态与传统文化的传播直播和短视频是一种网络文化的新形态,它们共同构建了新的网络传播的方式。这些网络新形态有新的特点和新的传播方式,这些新特点和新方式无疑带来了文化传播新的可能性。而当下的多方面的实践也在证明着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方面这些新方式的影响力。
□悦连城谈到古代文化,许多人都会有一种隔膜感。二十八宿、天干地支、宫商角徵羽……这些遥远又陌生的名词,似乎只在武侠小说中听说过。事实上,这里面蕴含中国古人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饱含东方智慧。如何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
近日,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张红军(笔名泓峻)教授的专著《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8月)的出版,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多世纪时间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程。
光明日报记者 牛梦笛 光明日报通讯员 孙小雪近段时间以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了以《寻古中国》《非遗中的中国》《传承》(智慧篇)为代表的一系列大型文化节目、纪录片,带领观众一起探索、发掘中华文明的丰盈历史,赶赴一场场激动人心的文化之旅、文明之约。
“我希望今天的中国人,能够在我们这个时代,对我们的语言,有所成全,有所成就。”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李艳艳编辑|周春林头图摄影|安妮在当代汉语文化研究领域,提到“时间和节气”,余世存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
原标题:吹动国风舞台裙裾飘飘的是文化自信。今年“九九”重阳节与“十一”假期“喜相逢”,河南卫视2022“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收官之作《重阳奇妙游》如约而至,节目延续“中国节日”系列的表达方式,提取极具重阳节文化符号的元素进行艺术加工,带领观众走入秋日山高水长的广阔画卷,感受重阳独有的醇厚情感。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李娇俨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能沟通世界。古往今来,人们往往从一个国家的文学艺术中感受其气质形象,体悟其价值理念。“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虽然在政治制度、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是始终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