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成都一小女孩在放学回家路上看到乞讨老人瞬间泪崩,并送去食物的视频温暖了很多网友。2月20日,潇湘晨报记者联系到女孩的母亲孙女士,孙女士表示,“当时女儿看到那位爷爷跪在那里,她就很不开心,要去蛋糕店买面包送给爷爷。”
川观新闻记者 吴亚飞 成都观察 牟峪兴11月22日,成都市“寒冬送温暖”流浪乞讨人员专项救助行动启动,此次专项救助行动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持续至2024年3月20日。成都市各区(市)县分别设立宣传点,同步开展流动巡查、巡访关爱等活动。
封面新闻记者 宋潇3月18日,在成都文殊院景区附近,一对乞讨者身旁悬挂一张警示标语:“此人是一名职业乞讨,车接车送,早九晚五,日入千元”。文殊坊景区管理方回应称,经过长期观察,这些乞讨者其实是“职业乞丐”,他们有十到十二个人,分成几个小组,在这里蹲点乞讨,获得游客的怜悯和施舍。
(记者 张琪)近日,有网友发视频称,成都文殊坊景区在职业乞讨者面前拉起围栏,贴着“车接车送、早九晚五”等标语,引起职业乞讨者不满,和保安发生冲突。对此,记者致电成都市青羊区文体旅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同事正在核实情况,结果会以官媒形式发布。
酷似彭于晏的成都乞丐。 2月11日,多家媒体转发了成都网友@WViewLynn的一条微博,春熙路惊现乞丐版“彭于晏”,配图中一个年轻男子斜躺在街边睡觉,头下枕着一包杂物,身上背着布包,身边还有两三个空的塑料瓶,男子的长相和演员彭于晏十分相似。
成都昭觉寺汽车站附近,时常会出现一位老婆婆,跪在路边双手合十,不停作揖向路人乞讨。如此规律的乞讨,以及两人整洁的衣着,不免让人产生种种疑问,记者对他们进行了长达半个月的了解,揭开了他们沿街乞讨背后的真实生活。
许多乞丐是为生活所迫。成都以前的小乞丐。丐帮也需要“手艺”。乞丐在成都有两个另外的称呼:“讨口子”和“叫花子”。民国时期,成都的乞丐多集中在东西南北四城门口主要通道,这里过往行人和客商多,讨要的东西自然也多。而这四门当中,又尤以东门九眼桥一带和北门城隍庙一带最多。
6月22日,两名外国“驴友”坐在成都大慈寺路边,面前摆着牌子,边弹琴边向路人“行乞”,“我们四处旅行世界,搭便车没有钱,我们的名字是亚历克斯和安东。”看到面前的这块牌子,有人好奇地问,“你们从哪里来?”弹琴的小伙自称来自俄罗斯,然后反复念叨着“听不懂”。
近日,在成都文殊坊景区附近,出现了一种新兴职业,“职业乞丐”,网传他们朝九晚五,车接车送、定点上班、月薪过万。这两天,他们的“职业生涯”遭遇了信任危机,文殊坊景区张贴告示、喇叭宣讲,提醒广大游客不要施舍,谨防上当。那么,这些乞丐背后是怎样的组织架构?
成都乞丐版“彭于晏” 成都九龙广场,乔星星拿着海报找哥哥。 成都乞丐版“彭于晏”像失联3年亲人·后续华西都市报记者 周家夷 实习记者李智摄影报道2月15日上午10点半,22岁的乔星星从河南飞赴成都双流机场,开始了异地“寻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