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皇帝诏书中的第一句话。“奉天承运”这几个字,在明朝以前从未在史书中出现过。在《万历野获编》中记载:明太祖祖训中曾经说过,皇帝所执的大圭上刻着“奉天法祖”这几个字,所以皇帝也被称为“奉天承运皇帝”,皇帝颁布的诏书前面都会写着“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后来经过不断的演变、重新断句,就成了现在大家都熟悉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了。
看古装剧时,总能听到太监扯着嗓子喊“圣旨到”,紧接着就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仿佛成了圣旨的固定开场,不管什么朝代的剧,都爱用这句。但你要是信了,可就被忽悠啦!在真实历史里,“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可不是从有圣旨就有的。最早使用它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有:“受命于天,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亦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邹衍认为五行相生相克,五行又配之五德,每一个朝代都代表其中一德,如黄帝尚土德、夏尚木德、殷尚金德、周尚火德。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你一定曾在古装剧里,听过这句宣读圣旨时的开场白!2000年6月,中国第一家以收藏圣旨为主的博物馆在江苏徐州开馆,馆内藏品都是由创办人周庆明从全国各地收集而来;2024年8月,该馆被评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经常看古装剧的人,对于“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应该都不陌生,每当宣读圣旨时,都会以这句话作为开头,不过历史学家指出,古装剧的念法其实是错误的,而且这句话是由明太祖朱元璋创造,明、清时才有,主要是为了强调“君权神授”的概念,用来掩饰他出身贫农的自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