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接下课的女儿回家,天气渐冷,女儿看见路边有个大爷推着卖烤红薯的小推车,便嚷嚷着要吃烤红薯。我在初中时曾在山腰寄读一段时间,有的同学知道我是峰尾的,称我是“头北人”,听起来颇有些歧视的意味,事实上,历史形成“头北”指原惠安县北部一带,即今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位于泉州市最东北角,湄洲湾南岸,“头北人”应该是今天所有泉港区人的称谓。
大布镇副镇长李俊告诉记者,乳源县番薯种植面积约1.5万亩,年产量超过2.5万吨,其中大布镇是乳源重要的番薯产区,“红薯的生产周期短、产量高,可加工成淀粉、薯酒、粉丝、薯片、薯条、薯糖等食品,把红薯制作成番薯干是我们这里的特色。我们大布的番薯干,口感香、甜、糯,在市场上有口皆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历史上,番薯曾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救灾帮手、开垦先锋、穷人常粮、牲畜饲料再到现在的健康美食、化工原料,具有多重面相的番薯在不同的时空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具体而微地呈现着全球历史的缩影,记录着中国历史的纵深切面。
红薯在我们云南又叫“红苕”,原产于美洲中部的墨西哥和哥伦比亚一带,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偷偷从吕宋国(如今的菲律宾)取薯藤偷藏于绳子上,在海上航行7天引入我国,红薯在我国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
茂涛在年轻的时候,曾想努力改正自己带有“海丰腔”的口音。不过,很快,他便发现这并不容易。他说,在发音时要标准的卷舌时,舌头却像是被电焊给焊住了,很不自在。五条人作为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乐队,听众们记住了主唱茂涛、仁科带有“海丰腔”的发音,以及那充斥着市井人物故事的歌词。
在潮汕地区,民谚不大流行,俗语却俯拾皆是。潮汕俗语,有的是一则谐趣的故事或传说,有的则隐含着一种民俗或风尚。这些俗语经过民众口耳相传之后,其语旨涵义又多被引申发展而赋予了新的意义,透过它,也可令人窥察到潮汕人语言的幽默和创造力。
福佬话,是广东汕尾市使用人口最多、流行地域最广的一种方言。福佬话常常被汕尾以外的人误以为是潮汕话或者闽南话,其实两种说法都不准确,福佬话属于闽南方言的一个分支,它与潮汕话是兄弟关系。下面是汕尾福佬话的一些俗语,读起来饶有趣味,有些还富有哲理。“张无三日新娘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