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事业单位改革力度越来越大,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有些工勤人员选聘在管理岗位上,那么就存在一个问题,这些工勤人员的身份,是不是就因为岗位的变化就变成了干部身份呢,这还得从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及岗位设置等方面说起。
这是继社畜、加班狗、程序猿、攻城狮等等自嘲之后,广大劳动者的又一身份认同。“打工人”从字面来看,创新程度不是很高。“打工仔”“打工皇帝”这些热门词汇,都有点上个世纪的色彩。但就是这么个不怎么新潮的词汇,却没有一丝丝防备地火了,这也是个颇可玩味的事。“打工人”的新奇程度有限,但涵盖的范围足够广,体制内外、线上线下、做营销或者写代码,各行各业都可以代入这个范畴。这也是为什么大量网民参与玩梗,自认“今天我们都是打工人”。一个身份,引发广泛赞同,背后事实上隐含着一个经济社会背景:即网络社会的“中产化”。当然,一说“中产”,肯定有租着房子、还着房贷、气喘吁吁的小伙伴跳起来:“你才中产!你全家都中产!”
“早安,打工人!”。近日,“打工人”一词火热了起来,不少网友用它来表达对生活现状的调侃 。“打工人”的本意是对所有体力劳动者或技术劳动者的统称,年轻网民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加以解构,融入了娱乐自嘲和情感宣泄的因素。
为了让广大产业工人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此项改革的背景和重大意义,特别是了解《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中提出的主要举措以及改革与产业工人劳动经济权益、职业发展等的密切关系,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办公室编写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职工知识50问》一书。
市场经济已经走过了快四十个年头,而计划经济体制烙印下的“干部”、“工人”身份却并没有随着政策变更、职业细分的变化而消失,既然与当前经济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不匹配,为何还一直在政府、事业单位、国企等单位存在?
最近这段时间我抽空写了几篇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关于“工人身份”问题的文章,引起了许多朋友的关注,其中部分网友也产生了共鸣:就像这位网友说的:工勤身份的人员工作再有能力,也不会提拔成领导干部,只能干个单位内设的中层,我也是其中的一个,干了20年的中层,一辈子的工人身份都不会改变。
首先说明一下虽然人社部文件里说过“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但是实际中工人身份和干部身份还是有的,大量存在;只是说淡化身份,各地也有文件以岗位管理为主,但是我们也要认清事实,工人身份大量存在;而且各省各市各单位情况都不一样,有的市转业安置直接定为管理岗,有点市各种条件框框从普工开始
中新网长沙3月4日电 题:建筑业农民工“代际断层” “95后”砌匠建议将工地搬进工厂记者 傅煜在尘土飞扬的建筑工地,每天与红砖、砂浆为伴,重复着将砖墙层层砌高的枯燥生活。16岁就随父亲外出务工的“95后”砌匠、全国人大代表邹彬,曾对未来彷徨无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