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柯称 刘雨桐视频剪辑 刘雨桐通讯员 吴江龙 艾松涛研究南极植被和微生物、监测海平面变化、顶着暴风收集潮汐数据、驻守中山站越冬……近日,武汉大学四名南极科考队员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珞珈山下。
打招呼时,她一喊出对方的名字,同时把右手放在额头上,做个敬礼的姿势。作为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在江汉大学环境与健康学院任教的她经历了163天的海上漂泊,带回了采集的58份大气以及53份富集海水等样品。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18日讯我国首次对南极罗斯海潮汐进行观测,研究区域海平面的变化趋势。这是17日参加中国第39次南极科考凯旋的武汉大学队员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的。武汉大学迎接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队武汉大学队员回国。
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杜志恒:三次南极科考体验“三个代替”“第三次南极之行,孩子已经三岁多了,每天听到她用稚嫩的童音关心着我的安全和健康,既给我一份更加安心工作的鼓励,也让我内心充满了对孩子的无尽思念与愧疚。
大众网记者 曲顺 通讯员 许浩 青岛报道今年4月3日,刚刚结束中国第39次南极科考任务的“雪龙”号,正静静地停泊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码头。155个日夜的风浪和冰雪洗礼,在她的身上又留下了一些锈迹,仿佛诉说着近四十载的沧桑经历。
极目新闻通讯员 黄佳文 谢宁摄影 王亮1月27日,长江讲坛邀请到武汉大学大地测量学专业博士李航,讲述他在南极难忘的700天。现场座无虚席,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聆听,线上线下近3万名听众参与了讲座。李航首先详细介绍了南极洲,它是巨大的天然“冷库”,是世界上淡水的重要储藏地。
“我们昨天出发,今天一大早赶到福州,开启了科考船在2023世界航海装备大会上的展示活动。”11日上午,在福州港马尾青州作业区,我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完成停靠作业,船长张旭德说,完成这次展示任务后,他们将返回上海,11月1日出发前往南极开展科考活动。
封面新闻记者 杨金祝一边领略极地风光,一边听专家学者现场科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把南极科考旅行加入“人生心愿单”。近日,国内一个标价10万元左右的南极科学考察活动,一开售就被网友秒光。有网友表示,很想参加一次南极科考旅行,深入了解风景背后的科学之美和人文故事。
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章娜、实习生邵欢摄影报道:12月12日上午,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极地知识进校园江西站活动走进南昌二中,极地科学家优秀队员代表与学子分享知识,活动中,通过视频连线南极考察站,开展一场跨时空的对话,让学子收获满满的知识。
央视新闻 北京时间1月18日,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到达阿蒙森海预定作业站位,开始为期约一个月的大洋考察。此前,央视新闻客户端向广大网友征集了关于探秘南极的问题,经过收集整理,主要有:本次南极科考主要开展哪些研究工作?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长江网讯(记者王成勇 通讯员徐景政)世界的尽头是什么样的?近日,我国南极科考队队员李航携图书《在南极的500天》做客东西湖区图书馆,分享他的南极科考经历。现场300余位市民跟随李航的镜头和语言,看到冰山、企鹅和漫天的星辰,触摸自然的边界,感受生命的无限。
1月27日,正值寒假开启时,长江讲坛特意邀请到武汉大学大地测量学专业博士李航,带我们身临其境于世界最南端最纯粹的冰雪世界,为我们描述他在南极最难忘的700天。李航介绍说,南极洲是个巨大的天然“冷库”,是世界上淡水的重要储藏地。
三湘都市报11月14日讯(全媒体记者 潘显璇 通讯员 刘泉子 龚艳星)今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11月13日,以“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探索自然奥秘、勇攀科学高峰”为主题的极地知识进校园活动在长沙明德中学、地质中学举办。极光产生的能量可以利用吗?
图①:“雪龙”号、“雪龙2”号航线示意图。 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供图图②:“雪龙2”号和“天惠”轮在浮冰区行驶。 祝 贺摄(新华社发) 图③:KA32直升机吊运物资前往中山站、内陆出发基地。 本报记者 胡润新摄 图④:雪地车进行海冰道路修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