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萍是中方农业技术团队的一员。16年来,她每年至少有11个月的时间在非洲,把杂交水稻的“中国经验”带到非洲大地。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副主任 李艳萍:我可以说,马达加斯加其实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袁爷爷的杂交稻世界闻名,连美国都种的是中国杂交水稻!1959年,竹稻之父钟章美,突发奇想开始研究,怎样让竹子和水稻生长在一起,它们同属禾本科,也算是一个大家族了,没有生殖隔离,DNA都是12对,可以进行结合,钟先生也好奇,竹子与水稻结合之后,会长出矮小的嫩竹子,还是竹子会结出大米!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颜家文 通讯员 马雪9月7日上午,为纪念我国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院士诞辰94周年,隆平水稻博物馆举行了以“缅怀袁隆平院士,传承创新精神”为主题的缅怀活动。活动中,袁隆平学生、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方志辉教授深情回忆了与袁老一起工作的故事。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 刘静)刚出锅的米粒香气扑鼻,晶莹剔透,每一粒都饱满圆润,口感柔软又不失嚼劲。11月25日,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活动中,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走进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吃上了用今年的新米煮出的大米饭。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记者18日从中国水稻研究所获悉,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培松团队成功创制了籽粒中镉和砷超低积累的两系杂交水稻。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期刊《植物生物技术》上。稻米中镉和砷过量积累给大米消费人群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央视网消息:马达加斯加位于印度洋西南角,与非洲大陆隔海相望。从前,这里的水稻种植一直都是“靠天吃饭”,由于缺乏优质的水稻种子和成熟的水稻种植技术,马达加斯加每年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大米。中国专家的到来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增产增收的希望。3月,一片片广袤的稻田里,青翠的稻穗正迎风生长。
3月25日,农民在菲律宾中吕宋地区新怡诗夏省中菲农技中心的中国杂交水稻种植田中劳作。1974年,袁隆平利用在三亚南红农场发现的特殊不育野生稻资源,成功地突破了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从此杂交水稻就写进了世界农业发展史。
马达加斯加位于非洲大陆以东、印度洋西部,是非洲第一大岛。这个非洲岛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大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优质的水稻种子和成熟的种植技术,马达加斯加每年都要大量进口大米。不过如今,该国拥有了粮食自给自足的希望,那就是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
来源:【湖南日报】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利飞 张尚武通讯员 刘洋【江湖传说】水稻的高产与优质是一对矛盾。曾经有人这样说杂交水稻:虽然高产,米质一般。近年来,以隆平种业科学院杨远柱为首的育种团队,不断推出水稻新种质,加快品种选育创新,育出了“悦两优2646”为代表的高档优质杂交稻。
三亚水稻国家公园里稻浪翻腾,稻谷飘香。11月14日,参加第二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的非洲各国代表来到这里,参观中国杂交水稻新品种,了解机械化插秧、无人机植保等新技术。代表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并向工作人员详细询问新品种的性状表现、产量水平。
新华社北京10月6日电 题:中国杂交水稻的非洲味道新华社记者今年6月,在中国湖南省长沙市唐人万寿园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墓前,马达加斯加农业部原秘书长拉库托松·菲利贝尔不远万里带来了一份承载着马达加斯加共和国人民真诚谢意的礼物——产自非洲的杂交水稻大米。
(刊载于《湖南日报》2023年6月6日01版转08版)编者按今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中国构建造福世界的“发展带”和惠及各国人民的“幸福路”,其间活跃着湖南人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