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传世本《道德经》面世后,就有人陆续对“上善若水“提出过疑义?随着荆门郭店楚简《老子》的出现,这一问题似乎得到了解决,那就是在郭店楚简《老子》中根本就没有”上善若水”之词,看来是那个传世本作者所加造成的,导致后人认为最善之人之物莫过于“水“了。
《道德经》堪称中国哲学开山之作。几千年来先人们传承着我们中国古老的故事。祖先一直在记录我们的历史。这里的每一部典籍,都凝聚着前人们的心血和智慧。人们世代相守,薪火相传。让精神延绵至今。打开典籍,对话先贤,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以新的方式读懂典籍,让书写的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中新网北京10月9日电(刘越)“A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must begin with a single step(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出自《道德经》的箴言,曾引发伦敦地铁中行人的驻足深思。
自17世纪开启西译历程以来,《道德经》成为被译介得最多的中国传统典籍,在英语世界的发行量和发行频次仅次于《圣经》。迈克尔·拉法格在《道德经之道》一书中说,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本《道德经》,也就有多少种“道”。
中新社北京9月8日电 题:美国汉学家邰谧侠:《道德经》缘何成为外译最多的中国典籍?中新社记者 崔相光在中国哲学对外传播中,《道德经》译本最多。这部2500年前的中国古籍在全球“旅行”至今,留下了至少97种语言的2052个译本,成为除《圣经》外被外译最多的典籍。
中新社北京8月15日电 题:英汉学家彭马田:《道德经》为何成翻译语言种类最多的中国典籍?作者 秦诗言在英国伦敦的欧维尔地铁站,保留着一个暖心传统——工作人员每天在地铁站口写下一句温暖话语。其中,春秋时期道家代表人物老子《道德经》中的名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鼓舞了往来乘客。
守文化之根,创时代之新。5月2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陈列馆“双季”特展暨第三季书目发布活动在浙江湖州举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编室主任梁建增,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浙江省湖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洪湖鹏出席并致辞。
读《道德经》常见误区:误将老子作孔子,混淆喻体与本体少年老子、中年老子、老年老子在一起苦思冥想“道”究竟为何物时,突然一场暴雨来临,三位老子欣喜若狂,跑到雨中齐声高唱:上善若水,上善若水!阵容强大的制作团队,终于为《道德经》的解读找到了一个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