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当年农民给国家交公粮,国家是给了钱的,也有的说,国家给了农民补贴,甚至言之凿凿,还拿出所谓的数字证据。那农民给国家交公粮到底国家给没钱?有没有补助?今天我来给大家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在回答问题之前,先让大家看两张图。
九十年代,农耕从手工作业走到半机器时代,人们开始用镰刀割小麦,用脱粒机脱粒,用扬场机吹麦芒,从繁重的劳作中脱身了,麦收季节从二十多天缩减到十天左右,过了2000年后就全机器化了,有了联合收割机,小麦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割机,翻地有了旋耕机,种地有了拖拉机带着的播种机,三天就可以过完秋收。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诗中“五月”是农历,按阳历看正是现在所处的6月份。每年6月都是北方小麦收割季,种地农民格外忙碌,都在抢收麦子,然后抓紧播种秋季作物。笔者是农村80后,现在还记得小时候麦收前后的诸多场景。
看到有人写文章,回忆集体化时期交公粮,其实那时候,除了交公粮,还要交余粮,当时人们在口头上也习惯叫“交公余粮”,而不叫“交公粮”。集体化时期我在家务农,曾经参加过生产队的年终结算,了解一些情况。公粮任务很少。以我老家为例,全生产队200多人口,耕地面积200多亩,人均大概一亩地。
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都知道,先前农村经济不发达的时候,大家都是以种地为生,那时种地的产能也低,像我们北方地区,一亩小麦最多也就五六百斤,而这五六百斤小麦至少要缴纳一百多斤作公粮,大家把小麦脱粒后晒干,精挑细选后,一大早拉着架子车或牛车就朝粮站赶,粮站工作人员还要检查小麦是不是有水分
或许当年你还小没有印象,或许你是在城市长大不曾亲身经历,不知道什么叫交公粮,我来科普一下。其实那时候,国家财政困难,单纯的工业生产满足不了中国的需求,尤其是在城市,居民生活需求,干部群体需求都得不到满足,因为城市地区居民与干部群众本身不是创造价值,是需要国家财政补助与补贴的,国家只能通过让农村地区实行交农业税,来支持城市居民,维持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这就是当时以农养工的政策。
岁月无情,却有情的是我们曾经的付出与奉献。说起交了一辈子“公粮”的农民伯伯们,他们的故事能写满一本厚厚的史书。可是,在退休之年,他们为什么领不到退休金呢?这个问题不仅关乎着一代人的养老问题,更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