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从水生环境过渡至陆地生活是地球生命演化史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现在,一支由机器人专家和古生物学家共同组建的研究队伍,创新地利用机器人技术,探究现代陆地生物的先祖们在大约3.9亿年前如何实现从游泳到行走的历史性转变。
“昆虫”机器人,身体最长尺寸仅有2厘米,这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历时15年,自主研发的微尺寸仿生机器人。置身一堆石块儿之间,“昆虫”机器人行动矫健、穿梭自如。经历了砂石环境的考验,“昆虫”机器人还能挑战什么特殊任务呢?
参考消息网10月18日报道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网站10月14日报道,设计灵感来自壁虎的机器人可以自断肢体求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一处实验室,一个手掌大小的硅胶机器人拱起身体,像毛毛虫一样向前移动。一块砖倒下,压住了它的腿,让它难以挣脱。
眼睛、皮肤、步态、捕食方式……人们能从蛇的身上学到很多,就连机器都有很多灵感来自蛇类。乙巳蛇年,与红红火火的人形机器人一道,蛇形机器人也在不断追求更快、更强、更仿生的新突破。在上海自然博物馆里,B2中庭正在展出的一条蛇形机器人,总是围满充满好奇心的观众。
深圳新闻网2024年1月7日讯(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陈小慧)把弹簧结构运用到微观世界中,开发出具备弹性结构的微纳器件,是科学家们长久以来的一大构想。1月4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徐海峰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
来源:新华社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日本研究人员从人类步态中获得灵感,将实验室培养的肌肉组织和硅橡胶等人造材料结合在一起,制造了一款可以行走和旋转的两足机器人。该方法近日发表在细胞出版社旗下刊物《材料》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