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两三岁、三四岁的孩子,只读不背,却能熟练背诵百余首童谣儿歌,堪称小百科。家长们纷纷表示,并没有刻意让孩子背诵,只不过平时经常给孩子读童谣儿歌,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就忽然能背诵了。
黄冈童谣诵读—点击收听在黄冈师范学院有一位名叫王金禾的教授,她是湖北罗田人,研究过鄂东童谣。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时,发现了这位教授的多篇论文,文章从多个角度探讨了鄂东童谣的文学特点。这使我感到兴奋,要知道这可是我们小时候跟着别人瞎乱唱的"顺口溜",现在却登堂入室,进入了学术视野。
参赛小朋友生动演唱岭南童谣 羊城晚报记者 汤铭明 摄首届岭南童谣节关注市民在日前荔湾区举行的一次活动上,记者伺机与某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攀谈。被问及童谣和儿歌的区别,孩子们的脸上露出一丝迷茫:“童谣不就是儿歌吗?”也有孩子阐述了对两者的看法:“童谣比较有特色,而儿歌比较有童趣!
“童谣”就是为儿童作的短诗和歌谣,其强调格律和韵脚,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读起来朗朗上口。许多童谣都是根据古代仪式中的惯用语逐渐加工流传而来,或是以一些历史事件为题材改编而成。内容丰富多彩,语言简练通俗。在童谣里,不但能了解自己,还能学习古老的智慧。
昨天,孙子放学一到家,就给我朗诵了两段童谣。我觉得挺有趣,但又感觉童谣的内容有些不妥当。童谣一:李白乘舟不给钱,被我一脚踢下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知李白死没死。天上掉下一张纸,上面写着我没死。童谣二:人之初,性本善,不写作业是好汉。老师发现怎么办?拿起砍刀跟他干,砍刀断了怎么办?
蒋军荣1922年,在“儿童歌舞剧之父”黎锦晖的笔下,诞生了一首让中国人从小唱到老的童谣——《小兔子乖乖》。而在这之前一年,日本著名诗人、歌者三木露风与古典音乐作曲家、指挥家山田耕筰合作的童谣《红蜻蜓》,迄今仍闻名世界、长久不衰。
内容提要: 本文聚焦于毛泽东七岁时所作的《童谣·狮子眼鼓鼓》,通过对其文本的细致分析,探讨了这首早期诗作所展现出的童真童趣以及初具雏形的诗词技艺,揭示了其在毛泽东诗词创作历程中的独特地位和文化价值,为深入了解毛泽东的文学素养早期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依据。
附童谣:《一园青菜成了精》出了城门往正东,一园青菜绿葱葱最近几天没人问,他们个个成了精绿头萝卜称大王,红头萝卜当娘娘隔壁莲藕急了眼,一封战书打进园豆芽菜跪倒来报信,胡萝卜挂帅去出征两边兄弟来叫阵,大呼小叫争输赢小葱端起银杆枪,一个劲儿向前冲茄子一挺大肚皮,小葱撞个倒栽葱韭菜使出双
行文之前,先附录早年流传在湘北一带的部分澧州童谣:1、调调手,嘎嘎走,捡分钱,买豌豆。虫儿虫儿飞,飞到嘎嘎踢,嘎嘎不杀鸡,伢儿不过踢,嘎嘎不杀鹅,伢儿不过河,嘎嘎不杀鸭,伢儿要回家,嘎嘎不赶狗,伢儿转身走。
陕南老根据地的红色歌谣是研究党史、研究当时人民生活斗争和心理状态、研究苏区文艺运动与创作、研究民间文学的可贵材料。陕南老根据地的建立,揭开了陕南人民革命斗争史新的一页,也揭开了陕南人民口头创作史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