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博物馆,一幅长逾7米的国宝在静静堆叠历史的厚度。作为天博的镇馆之宝之一,清乾隆《漕运图卷》细细描绘了中国大运河的全貌,展现出一千多公里的繁华漕运,筑造起一段盛大的历史路线。三岔河口天津博物馆研究员陈克介绍:“清代漕粮主要依靠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运输,漕运被视为经济命脉。
一河通南北,千载连古今。千百年来,大运河穿越历史、流淌至今,恰如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奔涌向前,已成为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重要文化载体。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3个部分及其10个河段,涉及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8个省市。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书还是挺不错的,适合带在身上沿大运河旅行,身心都在路上,岂不是很美妙吗?徐则臣写的小说《北上》,主人公小波罗,在一百多年前,沿着运河一路北上,从一开始极具喜感的吊在无锡城墙上,经过一番波折,最后死在通州运河的一条船上,就像运河断流在北方。
今日的大运河,历经风雨依旧碧波荡漾,承载着古老的文化与现代的繁荣。大运河北京段全长82公里,流经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顺义、通州七区,沿途有52处重要文化古迹。假如时光倒流千年,那时的白浮泉、万寿寺、什刹海、禄米仓、永通桥、燃灯塔是怎样的风景?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新闻女生联合江苏邗建集团、扬州市收藏协会推出融媒体系列报道——《好运常在》,聚焦一位位鲜活的运河子民、讲述一段段精彩的运河故事。今天要说的这位“运河子民”,是咱们扬州的一位“新晋网红”,很多人或是在短视频平台刷到过他,或者直接在扬州各处偶遇过他。
乾隆认为巡视河工海防是非常重要的,他在晚年回忆:“六巡江浙, 计民生之重要, 莫如河工海防, 凡一切补偏救弊因时制宜之方, 亦既殚精劳思, 夙夜讲求, 不惜数千百万帑金, 以蕲一劳永逸、为亿兆生灵永远安全之计。”
戚墅古堰、红梅春晓、青果雨巷、篦梁灯火、奔牛遗韵……东到横林,西到奔牛,他以钢笔画的形式把约百里长的运河常州段都画进里十米长卷《常州百里运河图》里。一幅长卷,运河常州段的主要景观尽收眼底,他对运河的热爱也在笔墨间静静流淌。
1955年,村民张友荣发现生产队饲养员克扣饲料,就画了一头骨瘦如柴的老牛,两眼泪汪地向生产队长告状,这就诞生了中国第一幅农民画《老牛告状》,有开先河的意义,成为以后农民画到现代民间绘画的主要精神品格,即敏锐地反映时代生活。
来源:光明日报 《京杭运河图》局部 周洽等 《姑苏繁华图》所绘万年桥 徐扬 《乾隆南巡图》中的清口运河枢纽 徐扬 大运河的往昔流传于文字间,也定格在图像里。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长期贯通,衍生出一系列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