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父亲徐达章是一位私塾先生,能诗会画,经常被邀请去作画,以此来维持家用,徐悲鸿从小他便和父亲一起学习四书五经以及学绘画,再加上其不错的天赋,很快便上手了,所以在10岁的时候,他便能帮其父亲在画中的次要部分填充色彩,在春节的时候还能帮周边邻居书写春联。
我首先想到了《月亮与六便士》,毛姆以高更原型写出这部小说,小说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放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画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
文|胡一舸编辑|胡一舸前言在中国的老旧思想中,婚姻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孩子不能有一丁点的自主选择权利,也被称为“包办婚姻”。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是源于封建礼教对人格的束缚,“三纲五常”早就深入人心,不那样做好像就是不道德的行为。
1945年12月,年过半百的徐悲鸿登报发表声明:“悲鸿与蒋碧微女士因意志不合,断绝同居关系已历八年……破镜已难重圆,此后悲鸿一切与蒋女士毫不相涉……”这一声明,纯粹是为他与小自己28岁的廖静文的结合做准备。声明一发,有庆贺的,自然也有气愤的。
1946年夏秋之际,国画大师徐悲鸿复发肾病和高血压,因还欠妻“巨额分手费”,住进重庆高滩崖医院。其最后一任妻子廖静文,通知其长女徐静斐看望其父徐悲鸿。徐静斐眼见肥肉紧实的父亲瘦成皮包骨头,瞬间哭成泪人。临近午夜,三人才结束温馨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