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影片中灵感来自于真实事件的注解,很难相信《波斯语课》类似的事件真的发生过,反映二战中纳粹德军和犹太人题材的影片有很多,但基本上都没有突破“魔鬼与羔羊”的模式局限,《波斯语课》独辟蹊径,直接走进“魔鬼”和“羔羊”的心灵深处,还原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揭示了人性蜕变的深刻历程。
二战题材的电影拍了无数部,不是宣扬反战就是再现犹太人的苦难,没想到这样一部《波斯语课》却让人眼前一亮,另辟蹊径的以犹太人的视角近距离的观察德军内部的勾心斗角和惨无人道的暴行,让我们得以更深入的窥探到纳粹军团里一个个鲜活的德国军人在集中营里的爱恨情仇。
《波斯语课》上映时便知道口碑很好,知道一点情节介绍,讲述的是纳粹迫害犹太人的故事,看到海报,便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钢琴家》《辛德勒名单》,这两部也是我很喜欢的电影,可每次遇到这类电影,我总是很纠结,很想看,却知道肯定很压抑,需要足够的情绪预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