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清朝吸取了明朝亡国教训,对宗室管理的特别严格,其中一点就是严格规定了宗室不同爵位者享受待遇、住宅绝不相同,坚决不允许低爵位者享受高爵位才有的待遇和住宅,这就是我们在《雍正王朝》等电视剧里看到的“逾制”。
在清朝,贝勒是宗室贵族的一种封爵,通常是由皇帝授予给爱新觉罗氏家族的男性成员。按照清朝的宗室爵位制度,贝勒是较高等级的爵位,位于亲王、郡王之下,贝子之上。一般来说,能够被封为贝勒的通常是皇帝的儿子或者皇帝的兄弟。具体来说:1.
清朝没有成立之前,还是后金的时候,努尔哈赤册封了4大贝勒(相当于诸侯、玩野的意思,不过后来清朝封了亲王以后,贝勒就没有亲王的爵位高了),分别是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和四贝勒皇太极,最终皇太极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那么其他三大贝勒的结局是什么呢?
著名清史和文物专家朱家溍在《故宫退食录》一书中就曾经有过介绍,宫廷当中的礼节是有严格要求的,无论是大臣还是太监,在见到慈禧时都应该必须马上下跪叩头说“某某某请皇太后圣安”,像“老佛爷”这种比较另类的称呼是绝不可能在公开场合出现的。
但是,不论是作为有实权的官职名还是无实权的爵位名,“贝勒”所指代的群体都是特权阶级,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都享有一定特殊权利。贝勒作为爵位,是可以世袭的,清朝规定宗室后裔,成年即可袭爵,贝勒也在其中。
贝勒和贝子的区别,贝勒变化最大,贝子只能是贝勒的非嫡子在清宫剧中,贝勒和贝子是经常出现的称谓,在实际上是清朝皇室的爵位,为宗室子弟所独有,但是从其源流来看,两者有很大的区别,不但局限于爵位等级上的差异,还有更多文化上和风俗上的承继。1.
毛皮、蘑菇、东珠为什么得以成为备受清朝贵族追捧的奢侈品?穿戴毛皮被认为代表了一种满族式生活的理想型。一直到今天,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东北地区依然以穿“貂儿”(东北地区对于皮草的统称)为时尚。而追踪其缘由,显然与清以来的宫廷贵族风尚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