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平常吃东西是有讲究的,奇奇怪怪的东西不乱吃,有危险的更是坚决不能吃。其实对野生动物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些动物可能由于外因或内因选择了和同类完全不同的食谱,最终这份“黑暗料理”或许会要了它的命。
6月5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公告,将穿山甲属所有种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这标志着,当前在我国自然分布的中华穿山甲,以及我国曾有分布的马来穿山甲和印度穿山甲将受到更严格保护。
他宿山洞、住猪棚,先后几十次到全国十多个省份进行野外研究考察,建立救护基地,着力攻关穿山甲人工救护与繁育等技术难题,“每当在野外看到穿山甲快乐地生活,成功救护走私查获的穿山甲,特别是它们生儿育女时,我所有的劳累都烟消云散”。
让我们来见识一下这些能称得上“最强之盾”的动物,是怎么把自己的防御能力提到最高的。在美洲大陆百毒不侵的弗吉尼亚负鼠。提起无惧蛇毒,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拿毒蛇当辣条嚼的蜜獾,外号“平头哥”,既然是“哥”,肯定有不俗之处,蜜獾的抗蛇毒能力有目共睹,就连号称“非洲死神”的黑曼巴蛇,都拿蜜獾没有办法,甚至蜜獾在被黑曼巴蛇连续咬中六七次的情况下,仅仅是睡一小觉就能解毒。
穿山甲,古书叫做鲮鲤(líng lǐ),最早记录在《楚辞》中,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将它记录在《本草经集注》中。穿山甲的身体背面、四肢外侧和尾部披覆瓦状角鳞片,栖息在树林、灌丛、草莽中,能爬树游水。穿山甲的头细、嘴尖、眼小、舌长、无齿、爪强有力,挖洞迅速,如有穿山之术,而名穿山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