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老乡亲听我言,文明实践春风吹;移风易俗很重要,文明实践我带头……”台上,陕北说书人边志亚边弹三弦边说唱;台下,几十名群众边吃瓜果边聊天。一旁的大灶上,一锅炖着的羊肉“咕嘟咕嘟”冒着热气,香味飘满了小院。这是近日榆林市榆阳区巴拉素镇讨讨滩村举办的“打平伙·树新风”活动上的一幕。
《人民日报》在7月27日头版刊发《乡村治理现代化之路越走越宽》一文中提到,四川省唐昌镇先锋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借鉴“打平伙”传统民俗,明确责任分工,村两委牵头定方案、制规划,负责管网改造、道路修建等“看点”;
天空透蓝清澈,水流随微风轻漾,站在夏天的边缘,任暖意拥抱,感受一份干净清爽,记录一片可触摸的温柔。在这样的夏日里,和家人、朋友或者同事一起,品尝一顿可口的平伙,不但可以度过阴天的冷清,还可一解生活中的烦忧,吃着可口的羊肉,品着甘冽的盖碗茶,可以说是非常的悠闲。
时隔五十多年,当年下乡插队的好多事情都淡忘了,唯有当年“打平伙”的那次经历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就在我下乡插队的第二年末,生产队刚结束了年终结算,分完了红,二锁就找到我,说二虎爷邀人“打平伙”,专门让二锁来问我是否愿意参加。
“平伙”是当地人民聚会用餐的一种习俗,在农闲或雨雪天,大家平均出钱买一只羊,推选一个东家,在其家中制做,按人头将整羊等分,在切割时必须每个部位都要切到,打成份子,每人一份,然后各吃各的份子,吃不完可以拿走。
生产队是个集体,也是当年我国农村最基层的生产、行政管理单元,经济很薄弱。每年,生产队经济管理和各户收支情况,都要召开一次“社员”大会公布,队里除交足“公粮”外,绵花等农作物收成,都是以平价出售的方式上交“公家”的,队里剩余劳力外出“搞副业”,也是必须约定金额上缴,并按比例“烂”在集体,有的队还有碾米、做面条这样的“加工厂”和小作坊之类的收入。
各位友友,大家周末愉快呀,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聊聊冬宝了。现在已经小暑节气,各位在外奔波的友友们要注意防暑哦。今天笔者想和大家聊的话题是也算是牛儿山的一个传统习俗吧,就是我们经常在冬宝视频中看到的“打平伙”,通俗点说就是牛儿山的乡村聚餐。
打平伙是榆林及蒙晋一带流行的一种习俗,为何这一带人喜欢打平伙,这与地理位置、淳朴民风有关。打平伙挺有讲究,农忙时一般安排在下雨天,尤其连阴雨天农民不出山,只要砍回草安抚好牲口,男人就可以呼朋唤友聚集一起抽烟叙话,通常去一些憨厚大方的人家,一阵闲聊之后,有人提议打平伙,大家七嘴八舌凑份数,得到一定数量才能促成一个平伙场,嘴馋人为了吃肉躁动不安,但有时份数凑不足被迫放弃,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打得起平伙,平火场也是好汉场,短缺份数时,大方人就多报几份,豪爽霸气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