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有大量的国外武器在国内参加抗战,中国人给这些武器都起了非常贴切的外号,其中手枪有“一枪二马三花口”,这三种手枪都是美国枪械设计师约翰·摩西·勃朗宁设计,其中“一枪”和“三花口”是比利时FN公司生产,“二马”由虽然也是由勃朗宁设计却是柯尔特公司生产,今天主要讲一讲“二马”即柯尔特M1903手枪。
这是使用寿命最长的手枪,比瓦尔特手枪、鲁格手枪和 TT 手枪的使用寿命都长。如今他仍在服役。手枪中的手枪——或许是历史上最好的手枪,可以称为柯尔特 1911 约翰·勃朗宁手枪。我们并不是第一个谈论这个问题的人。然而,我们将探讨它出现的背景,以及它对所有后续手枪制造的影响。
27.张闻天使用的德毛瑟 M1934 式手枪,该枪是 7.65 毫米毛瑟 M1914 式手枪的翻新版,在我国俗称“张口蹬”29.M1911曾经是美军在战场上常见的武器,经历了一战、二战、朝鲜战争、越战以及波斯湾战争。
大帅张作霖可谓是历史上的一位风云人物,虽然他是绿林响马出身,但他一生最爱兵和枪,张大帅掌权时的奉系军队也是兵强马壮,不仅拥有全亚洲最大的兵工厂,还有在当时全国唯一建制齐全的陆、海、空三军,当然军队的武器装备也是全国最好、最先进的,而且当年他还把东北治理的很富裕。
社会的持续持续动荡,令当时社会各群体对武器的获取欲居高不下,民间拥有枪械的数量多到超出想象。而又由于当时的社会平均文化水平较低,手中枪械的正式名称实在拗口,故按照形状,枪柄图案,口径、长度等特点为其取了“昵称”
柯尔特生产的M1903发射7.65毫米子弹,长度要比FM1903短25毫米左右,而FN M1903刚开始生产的也是7.65毫米子弹,后来想推销到军队就改了枪管发射9毫米勃朗宁子弹,但并不能使用欧洲流行的9毫米鲁格子弹,所以销量很差,和柯尔特M1903相比天差地别。
毛瑟M1932是毛瑟C96的改进型,在上世纪30年代期间定型,又德国毛瑟生产,主要针对出口,德军并没有采用这种手枪,当年在抗战期间的中国却十分受欢迎,该枪发射7.63×25毫米毛瑟手枪弹,可使用10发或20发弹匣供弹,M1932型还多了一个快慢机装置,可以连发射击,最大杀伤射程为100米,也是当时最早的冲锋手枪之一,这种手枪当年国军指挥员和八路军指挥员都曾装备过,这也是当时的主力手枪之一,因为能上20发子弹,还曾被称为“20响”。
一、九六/九九式轻机枪-捷克造ZB26轻机枪在二十年代中期到三十年代中期,日本最主要的轻机枪是大正十一式,也就是我们经常所提到的“歪把子”机枪,由于此型号的供弹系统存在缺陷,再加上构造复杂,影响作战效率,于是日军在三十年代中期以后,展开了新式轻机枪的研制计划。
此前介绍了美国枪械设计师勃朗宁在二十世纪初设计的三款紧凑型手枪,分别是,M1900、M1903和M1910,这三款枪作为警用、民用以及隐秘战线使用非常合适,但是对于在一线的士兵而言却不行,一线士兵需要的是一枪就能撂倒对方的手枪,此前美国士兵装备的柯尔特.38口径转轮枪在1899年-1902年期间的美国军队和菲律宾当地的土著发生武装冲突中,实战表明柯尔特0.38英寸停止作用不够大,再装弹速度太慢,为此,美国陆军决定研制一种威力更大的新手枪和新枪弹,希望能在近距离上一枪撂倒顽强的敌人,而这个需求自然被约翰·摩西·勃朗宁捕捉到,作为枪械大师约翰·摩西·勃朗宁很少让人失望。
在民国时代,由于此时的国内军工技术极其落后,就别说火炮了,就算是步枪、手枪这样的轻武器都不具备自主研发的能力,最多能做的也就是仿制复刻,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轻武器都能仿制成功,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小型手枪,可以说几乎无法仿造,只能依赖进口。
在抗日时期,八路军先辈们缺枪少粮的情况下,依靠着顽强意识以及毛爷爷的英明指挥下赢得了抗战胜利,八路军先辈的枪支弹药大部分都是收缴过来的,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听到“王八盒子,马牌撸子,歪把子,驳壳枪”等等,是不是很好奇这些枪的原型都是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