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开学季!全国各地的课题组又迎来了一批新鲜的血液。看着研究生新生们踌躇满志的模样,我感到悲喜交加。喜的是大家又有书读了,悲的是大家对真正的痛苦一无所知。毕竟连杨振宁都认为刚读研究生的时候是他这辈子最艰难的时期之一。
#长文创作激励计划##头条创作挑战赛#白婧在欧洲待了一周之后,在伦敦飞往迪拜的航班坠机之后,和男朋友刘翼幸存下来,被安排在驻法国大使馆巴黎驻地的酒店,在此期间,发现了高度疑似师娘谭溪云女士的人,也和自己拿到剑桥大学offer的学弟黄睿在巴黎远郊的山上,度过了难忘而美好的一天。
因为在国内的体制下,很多研究生的命运几乎都掌握在导师手里,包括评奖、发论文、毕业等。为了深入调查这种现象和回答这一问题,来自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等机构的学者们进行了研究,成果在著名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得以发表。
很多小伙伴通过考研或者保研成功上岸了,原以为可以安心地开始做科研了,但是事情总是不那么如意。事情是这样的,笔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考上了某211高校的研究生,在复试的时候被学院院长选中,顺利成为了导师A的一名硕士,原以为辉煌的人生即将开始,可没想到等来的却是接二连三的失望,硬生生地被自己的导师A开创了一种新培养模式,当时导师A美其名曰“联合培养”,后来我才发现这根本就不属于联合培养,可能是为了让我吃颗定心丸,好乖乖听话吧。
朋友喘气说到:现在刚刚上研一,读的专业是兽医,学了一段时间,觉得自己完全不能够适应研究生的生活。用了极大的努力,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文献去做PPT,仍然十分的糟糕,甚至连期末及格,都觉得有些渺茫,这第一个学期都没过完,后面还要面临毕业论文,感觉自己,好像根本不是科研这条路上的人,自己的学历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还有救吗?
夏天常给人两种完全相反的感受,有时夏日漫长,好像永远也过不完,但有时又觉夏日匆匆,一瞬间,就到了毕业和离开的时候,就好像,拍完毕业照,我们的夏天也结束了。今天采访了2020级新闻系的三位同学,他们的大学生活以及对大学的感受,或许能够成为一个切片,代表一些青春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