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心雕龙》的历代研究来看,人们通常是把它视为文章学理论著作,而不是视其为文章作品的。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明代王文禄说:“文之妙者……三国、六朝得八人焉:曹植、祢衡、张协、陆机、刘峻、江淹、庾信、刘勰是也。”
《文心雕龙》作者刘勰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兼文学批评家,字彦和,生于京口,一生清苦,父亲当官早逝,他从小喜欢读书,到二十余岁多依然无力娶妻,在寺庙生活十余年,与一名叫僧祐的佛教徒整理经书,一边认真阅读了儒家经典及历代文学作品,约在公元501至502年间,在寺中完成《文心雕龙》。
作者:黄维樑(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中华文化史上有一位文学理论的超级大师——刘勰,刘勰写作《文心雕龙》的年代与我们隔了十五个世纪,但其书今天读来仍然精彩、通达、大气。它“体大虑周”,具有恒久性、普遍性,其理论今天仍然管用。
作者:林家骊(浙江树人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教授)沈约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一代辞宗”(《南史·任昉传》)。他的文学主张与诗歌写作,在新体诗的形成与齐梁诗风的转变中具有重要作用。沈约的文学主张沈约的文学主张,主要可概括为三方面,现论之如下。其一,文章“三易”说。
摘要:在文艺领域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南,以中国具体的文艺实际为基点,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艺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宋展云(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萧统将《文选》诗歌作品分为二十三类,其分类及选篇规则,不仅具有诗歌类型、题材的研究价值,也有体裁、风格、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多重意义。在《选》诗诸多类别中,“祖饯诗”尤为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