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中国70年代的天才少年,自然就绕不过3个人,宁铂、谢彦波与干政。相较与宁铂、干政,我更钦佩谢彦波,因为他是当时被称为“最接近诺贝尔奖”的人,承载了全国人民的期望,足见其实力超然。然而,如此一位不世出的神童,最终因何“陨落”?没能走上物理学界的巅峰呢?值得我们深思!
1978年的秋天11岁的时候,谢彦波胸前戴着红领巾,滚着自己心爱的铁环,走进中国科技大学的校门,走进第一届“天才少年班”,由此开启他开挂的人生。和谢彦波一起走进少年班的,还有13岁的宁铂、12岁干政等少年。在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天才”、“神童”的光环一直围绕着他们。宁铂是当时公认的“中国第一神童”,2岁半会背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算100内数学题,4岁学会了500个汉字。
小学三年级就把初中的数学学完了,四年级就学完了高中数、理、化,到了五年级更是开始专研现在让无数大学生头痛的解析几何和微积分。谢彦波,11岁进入中科大,15岁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的研究生,成为了我国年龄最小的研究生。
从7月底国家出台双减政策,到现在也就2个月,但不知道为啥,好像过了2年那么久。这段时间内心真的是兵荒马乱,没有补习这个“外挂”之后,真的更加羡慕那些天生牛娃,简直就是自带技能,完全不用操心,早早就站在了学习链的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