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人口数量对产科发展是最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还有很多大环境的影响,包括整个经济形势,国际合作与交流,甚至也包括社会中人们的心态变化。我们做产科的,相对来说比较单一,所涉及对象、领域都有确定性,但是,产科也恰似一个窗口,可以透过这个窗口,看到整个社会的面貌和发展。
实习生 贾舟洲 钟宸 唐朝澎湃新闻记者 明鹊 编辑 黄霁洁郑琳最深的记忆留在2012年,上一个龙年。她在广东东北部某贫困县做了20年产科医生,当时,每月她们要接待上千名产妇,“产科和菜市场一样,病人一个接一个来。”龙历2024年,产科却经历着漫长的关停潮。
2024年以来,多家医院相继发布公告,宣布停止产科服务。其中,江西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定南南方中西医结合医院以及浙江江山市中医院等均在公告中表示,因医院学科发展规划调整以及规范产科质量等因素,将于2024年内停止产科服务。
「前些天,上海浦东新区的一些产科主任们在一起开会,让我讲讲产科转型的事儿。会上,一个二十多年的产科主任,说着说着,哭了,说她们医院的产科,最近被关了。」这段文字来自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产科主任医师段涛。前不久,他在个人微博发出「救救产科」的呼吁,两次登上热搜。
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加强助产服务管理的通知》,明确公立医疗机构要承担产科服务兜底责任,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等原则上应保障产科持续服务,并要求使综合性医院产科医师的薪酬水平不低于医院医师薪酬平均水平,严禁向产科和产科医务人员下达创收指标,人员薪酬不得与药品、卫生材料、检查、化验等业务收入挂钩。
生育率下降,产科亟待转型,正如胎儿在黑暗束缚的产道挣扎,等待新生。 (视觉中国/图)两娃妈妈张俪没想到,自己的两次怀孕过程,居然经历了生育由热及冷的变化。怀大宝的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加上生肖偏好,1883万“猴宝宝”创造了21世纪以来的中国生育最高峰。
作者|蓝天来源|看医界(ID:vistamed)8月20日,苏州市立医院白塔院区发布一则产科停诊及患者分流公告,表示为优化整合医疗资源,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医院决定自即日起,正式停止白塔院区产科门诊、急诊、病房接诊及产科建卡服务。
近日,又有2家妇产医院相继陷入困境,引发行业关注。公开资料显示,鹭港妇产医院成立于2017年,是一所集医疗、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二级妇产专科医院,建筑面积近6000平方米,开放床位50余张,设有妇科、产科及计划生育等科室。
54岁的产科医生汪栗(化名)经历过上世纪90年代末产科的忙碌:一个晚上8个剖腹产,2-3天翻一个班。下班回家洗个澡,睡一觉,醒来马上又要奔赴产房。但就在一年多前,医院的产科悄无声息关闭了。汪栗还记得,产科关闭前,有时一整晚一个剖腹产病人都没有,除夕夜也没有一个新生宝宝诞生。
七年前,产房里满满当当,走廊的临时床位上挤满了待产的孕妇,护士脚不沾地,医生手术台上连轴转。可谁能想到,仅仅过去七年,这个数字就砍掉了一半多,只剩902万,2023年的产科科室迎来了关停潮,曾经人满为患的科室,如今变得冷冷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