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徐烨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合作提出对银河系旋臂形态的新认识:银河系更像是一个普通多旋臂星系,由内部对称两旋臂和外部多条不规则旋臂组成,而非之前被广泛接受的四条旋臂均从内到外的特殊形态。
我们的太阳系处于银河系的边缘地带,这里的恒星密度并不高,因此我们在地球上能够看到黑色的夜空。但假如太阳系处于银河系的中心地带,那么地球的夜晚将如同白昼一般明亮,利用现代科技加持,科学家通过望远镜观察到,银河系中心相比周围显得十分耀眼。那里有什么呢?
【科技前沿】本报北京5月16日电 记者齐芳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合作提出对银河系旋臂形态的新认识:银河系更像是一个普通多旋臂星系,由内部对称两旋臂和外部多条不规则旋臂组成,而不是之前被广泛接受的四条旋臂均从内到外的特殊形态。
银河系有一个标志性结构——旋臂,由大量年轻的恒星、浓密的气体和尘埃组成,是恒星形成的“摇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团队,基于“银河画卷”一氧化碳分子气体巡天数据,更新了外银河系旋臂图像,拓展了人们对银河系的认知。
据郑兴武教授介绍,主要原因是银河系直径估计约为10万至18万光年,太阳系离银河系中心很远,且位置接近银盘中心面,因此我们所看到的旋臂都重叠投影在天球上而无法分辨,正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徐烨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合作,提出对银河系旋臂形态的新认识:银河系更像是一个普通多旋臂星系,由内部对称的两旋臂和外部多条不规则旋臂组成,而非被广泛接受的四条旋臂均从内到外的特殊形态。
编者按:“仰望星空 逐梦苍穹”,中科院之声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联合开设“天市垣”栏目,和大家一起聊聊最近天上发生的那些事儿。“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用来解释天文学家对银河系结构的探索所遇到的困惑再合适不过了。
带着对于宇宙这一神秘而未知空间的好奇,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天文观测工具,改良了无数的天文观测方式,从望远镜到射电天文观测,人类逐步了解到天文规律和宇宙中的各种射线信号波,并从中抽丝剥茧,试图弄懂宇宙的起源和根本原理。
近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徐烨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合作提出对银河系旋臂形态的新认识:银河系更像是一个普通多旋臂星系,由内部对称两旋臂和外部多条不规则旋臂组成,而非之前被广泛接受的四条旋臂均从内到外的特殊形态。
近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徐烨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合作提出对银河系旋臂形态的新认识:银河系更像是一个普通多旋臂星系,由内部对称两旋臂和外部多条不规则旋臂组成,而非之前被广泛接受的四条旋臂均从内到外的特殊形态。该研究结果改变了人们对银河系旋臂结构的传统认识。
经常能看到有人说银河系有四条旋臂,太阳系位于猎户旋臂。但也有观点认为银河系只有两条主旋臂其余的全是小旋臂。并且由于银心的干扰,人类对于银河系对面的了解少之又少。是不是可以说银河系旋臂的具体数量目前仍然是存有疑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