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出处:《鲁迅与国学》,作者:孙郁,版本:商务印书馆 2024年8月一显然,鲁迅对于古代文化中非温吞的、叛逆的精神是十分欣赏的。在回望古代的风俗、风气的时候,最吸引他目光的是诗文中表现的风度。这里有着青年时代的摩罗精神的回响,可以说西洋的个性主义这个参照,使他发现了消失的遗产。
鲁迅像(木刻) 资料图片《鲁迅与国学》 孙郁 著 商务印书馆 图片选自《鲁迅与国学》鲁迅收藏的汉代羽人戏龙画像 图片选自《鲁迅与国学》鲁迅《中国文学史略》手稿 图片选自《鲁迅与国学》编者按近日,学者孙郁新著《鲁迅与国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读书者说】 作者:张洪(辽宁出版集团编审)治鲁迅学研究三十余年的孙郁教授最近出版了其新著《鲁迅与国学》,书中以十五个专章考察了于新知国故间“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鲁迅。孙郁在“写作缘起”中提到:“大约二十年前,《光明日报》的一位朋友找到我,想谈谈鲁迅与国学的话题。
鲁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巨人,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这个评价突出了鲁迅的革命性,强调他与封建传统的决裂和对新文化的开拓。社会大众熟悉他的小说、散文等现代文学创作和翻译作品,这些成就侧重于与传统相对的现代性。
《鲁迅与国学》 孙郁 著 商务印书馆2007年5月31日《光明日报》国学版文章《鲁迅的国学观(上)》【读书者说】 治鲁迅学研究三十余年的孙郁教授最近出版了其新著《鲁迅与国学》,书中以十五个专章考察了于新知国故间“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鲁迅。
对许多中国作家而言,无论在文学意义,还是在思想与精神层面上,鲁迅都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今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在“读鲁迅”这个系列中,我们将请作家、研究者们谈谈他们最喜欢的鲁迅作品以及鲁迅对其创作的影响,并附上他们欣赏的鲁迅作品原文,让我们一起来读鲁迅。
教科书般的典范:跟鲁迅的私塾先生学当国学老师——乙未年春日重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王扉近日看到一篇文章:《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不可能培养出大师》,作者是曾在百家讲坛讲过《孔子是怎样炼成的》的鲍鹏山教授。鲍鹏山此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笔者大体同意。
□ 本报记者 王红军依托我省各级图书馆,尼山书院能提供多少国学经典借阅?省图书馆馆长李西宁说:“我们参考梁启超、胡适、鲁迅等著名学者的国学推荐书目,共选书14大类293部,兼顾成人与儿童,使读者易寻易借。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曾是许多读者最熟悉的鲁迅作品之一,这是鲁迅于1926年在私立厦门大学任教期间创作的,而《藤野先生》也是这一时期的作品,鲁迅在厦门大学深得学生的尊崇和喜爱,但他却与校长林文庆不睦,二人主要是尊孔和反孔之争,因此鲁迅在任教仅仅四个月之后,就匆匆离开厦门而前往广州了
当时的“天朝大国”在经历过自鸦片战争及以后的各种事件中,国力日衰,此前的中国旧学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一败涂地,前期的以曾国藩为首的“中兴四臣”既继承了中国儒学传统,又身体力行,通经致用,创办洋务,特别是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等观点,力图调和传统与现实、农耕文化与工业文化的矛盾,不但想保护中国传统儒学,还想学习西方工业文明,今天看来,在100年前的先人能提出并做到这样,实属不易,真的值得我们后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