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对于北京市建国门街道赵家楼社区的老年居民来说,每月8日是个值得期待的大日子:在这一天的胡同空地上,一场“助老市集”如期而至。社区是养老的重要一环,许多基础设施、基本服务能否“落地”,与社区密切相关。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白雪报道 近日,由人民日报《中国城市报》社主办的2024城市品牌论坛在人民日报社举行。论坛发布了2024全国地级市城市品牌指数,介绍了多项城市领域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举办了“品牌强市计划”启动仪式和“旅游城市品牌集群”成立仪式等系列活动。
根据麦格劳希尔(McGraw Hill)全球金融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报告,目前全球人口发展的两大趋势——快速城市化及老龄化——将很快汇合。至2030年,全球超过65岁的人口将达10亿以上,占全部人口的1/8,至2050年,全球2/3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
据西班牙《先锋报》网站2024年12月17日报道,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增长,现有的环境是否真的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充分、健康、舒适和高质量生活的足够空间?尽管城市提供了农村地区通常缺乏的医疗服务、社会活动和便利设施,但也存在限制生活质量的障碍。
本文从老龄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国际适老化住区建设理论和经验出发,提出并归纳了基于老年友好社区理念的康养持续型老年住区、积极老龄化理念的全龄共生型老年住区、老年正常化理念的地域融合型老年住区三种新型适老化住区类型,并在实践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老龄社会的适老化住区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上海是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截至 2022 年底,上海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553.66万人,占比36.8%,几乎达到全国两倍水平。同时,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代表的老年认知障碍数量也在攀升。基于5年来的应对经验,上海最近对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摘要:昨天,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市统计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老年友好城市建设导则》。导则从八个部分对老年友好城市的建设提出要求:户外环境和设施、公共交通和出行、住房建设和安全、社会保障和援助、社会服务和健康、文化教育和体育、社会参与、社会尊重。
近日,全国多地启动申报“2023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老年友好型社区再度引发关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4亿人,10年间增加8600万人,占比也从“六普”的13.3%上升到“七普”时期的18.7%,增长了5.4个百分点。
手机数据显示,美国大城市中大多数人没有机会与不同经济阶层的人互动。如果把公共基础设施布设在不同社区之间而非各个社区内部,可能有助于 改变这种情况。Segregation,其释义为“隔离并区别对待”,特指针对不同种族、宗教或性别的人。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白雪报道 2023年6月2日,在马耳他举办的首届“国际老年友好与宜居城市论坛”闭幕会暨第21届国际花园城市总决赛颁奖盛典上,中国山东齐河县被联合国国际老龄组织认定为“世界老年友好城市”,齐河县由此成为联合国国际老龄组织今年正式推出“世界老年友好城市
人民网讯 据阿联酋通讯社报道,阿联酋沙迦酋长国在人文关怀领域取得进展,特别是在老年群体的生活便利和有效性方面。2016年,沙迦正式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老龄友好城市网络,成为首个获得此高级别会员资格的阿拉伯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