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质层面而言,艺术如同创造者,不同艺术手段与不同产业融合,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前童镇大郑村,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艺乡建”团队用艺术和设计语言,使村子从洁化、美化向艺术化转变。公共艺术作品《共生》,是用艺术点亮乡村的开端。在大樟树下,石头与古树融为一体,意喻“和谐共生”。慢慢的,小村庄的风景越来越美,原来简陋的白墙被重新设计,刻上山水画,并镶了木框,“山水墙”成了村里的“网红打卡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乡村既是传统社会中彰显人与自然关系的共同体,也是反映传统生产生活(农耕生活)的完整结构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具象载体,具有丰富的有关艺术乡建的生态美学基因。艺术作为振兴乡村的新路径,能够助力乡村焕新乡土文化。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沈听雨。中国的乡村,是家园,更是回望乡愁的归处。7月14日至15日,一场以“艺术乡建”为主题的全省现场会在衢州柯城区举行,总结以往“艺术乡建”工作经验,并将在新起点上再动员、再出发。
近年来,各地涌现出许多艺术气息浓厚的村子,“艺术”与“乡建”在这些村子双向奔赴、无缝衔接,成为乡村振兴路途中的一道亮丽风景。艺术乡建是对文脉的延续,也是对乡土文化的深耕,是地域美学的艺术转化,也是文艺人民性的内涵呈现。
此次艺术节包括了25位/组艺术家、50余位诗人的数百件作品,30余场精彩纷呈的美育课堂和艺文活动。艺术节由中央美术学院博士、青年艺术100总监彭玮担任总策划,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兼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副院长赵力担任学术主持。
绿水绕群山,悠然见田园。在湖州市吴兴区妙西镇龙山村,这里的春日光景与众不同。除了泥土气息,还多了几分人气和欢声笑语。6年前,蒋晓锋来到龙山村。原本他只是想找一块工作场地,更好地为设计工作寻找灵感。但他慢慢发现,乡村的发展需要艺术设计的融入,更需要一些能落地的项目。
潮新闻方李莉,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特聘首席教授。三月底,在浙江省文联等主办方的邀请下,她与国内文艺界的许多“大咖”同行,在湖州参加有关“艺术乡建”的研讨峰会。长期在景德镇做田野调查,方李莉发现中国式的生活样式正在复兴。
作者:祝安(浙江万里学院)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这一表述,表明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坐落在重庆市璧山区七塘镇的将军村曾是一个环境脏乱、产业空虚,大量村民外出务工的“空心村”。近年来,当地与各艺术院校、美术学会等碰撞出艺术乡建的思路,通过艺术激活沉寂的乡村,打造了艺术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主题核心艺术区为乡村旅游引流。
【摘 要】 由介入到内生是艺术助力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厘清乡村振兴审美逻辑的艺术表征是探索艺术实践路径的前提,人类学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乡村振兴审美逻辑的艺术表征为日常化与多元化、能动性与本质性,这是由人类学视角下乡村艺术的审美本质决定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城市和乡村的矛盾似乎正在无形中不断加深。留守儿童、涌入城市的过剩人口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容小觑。艺术作为一种滋养人心的美的呈现,如何在其间发挥社会关系的纽带作用?艺术乡建在中国又是否可行,成为平衡城乡发展和精神文化建设的有效助力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