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杨浦东、主办方提供当今,企业在引领科技创新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以科技为引领的发展趋势也为企业和企业家们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科研与企业创新应该发生在哪里?是实验室中?企业中?还是高校和院所中?
中新网北京1月15日电(记者 徐婧 杜燕)怎样推动更多高精尖科研成果落地北京?央地创新联动的动力从何而来?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如何更顺畅?15日,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举行专题座谈会,北京市政协委员们共同为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献策。
11月29日,沈阳都市圈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发展合作交流会在沈阳召开。会上,沈阳都市圈成员代表围绕都市圈科创一体化建设展开深入探讨,大家梳理了现有科创资源优势,结合本市优势产业提出了创新需求,提出了科学布局、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等协作思路,形成了绘制创新资源图谱等建设性意见。
2023年,我国企业研发经费占全国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接近80%,有效发明专利占比超七成,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超过50%深入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关键在建立互利共赢、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提升企业在科技项目形成、组织和资金配置等方面的参与度和话语权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扈
□常德日报记者 江一舟 通讯员 龙剑 文/图技术瓶颈、人才短缺……每一道坎都足以让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步履维艰。面对这些挑战,探索技术创新的新方式新平台,破解科技成果有效落地转化的难题,实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以下简称“港城大(东莞)”)作为大湾区高等教育的新成员,自成立之初便肩负着推动科技创新、服务地方产业、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重要使命。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吴晔嘉宾简介:常修泽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长期致力于制度经济学领域人的发展理论、广义产权理论和中国转型理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