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山区亭林镇周栅村,有一家与众不同的农场。在这个号称金山区最“智慧”的农场里,洒水施肥、除草巡检都可以有机器人来完成。工作人员只需要用手机远程操控,就能让这些机器人代替人工劳作,同时进行数据监测和记录,这样不仅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还明显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精准度。
文|四月编辑|削桐作琴说到种地,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靠天吃饭的普通老百姓,他们顶着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可是如果有人告诉你,人可以吹着空调,喝着咖啡就把地种了,你肯定觉得这么荒谬的事情怎么可能实现?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可是王金悦真的把“吹空调种地”变成了现实。
儿时下地干活曾梦想农民有朝一日能“吹着空调种地” ,上海金山亭林新农人王金悦和科技兴农有着不解之缘。2016年放弃高薪出来创业,从无到有组建百人团队,埋头研发AI智能农业机器人,迄今七年多,王金悦基本实现了他的最初理想。刚结束的上交会三天里,王金悦忙得不亦乐乎。
央视网消息:在上海郊区的一片试验田里有一群新农人,埋头七年,研发了60多款农业机器人,覆盖从播种到收割的各个环节。领头的人叫王金悦,从高薪白领到创业农人,他和他的团队是否取得了成功,机器人真的可以代替人工干农活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故事。
昨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频道24小时栏目刊播《遇见你》系列人物报道:《梦想“吹着空调种地” 埋头研发机器人》,讲述金山亭林新农人王金悦,埋头研发农业新技术新功能,推动金山农业现代化发展。在办公室里喝着咖啡,吹着空调,动动手指就把地给种了。
机器人种地、造房甚至巡逻,迎宾……这些曾经有点科幻的场景很多都已在上海率先变为现实智能机器人产业在上海正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三年内关联产业规模要达到1000亿元“话匣子”就此展开调研采访探究这一产业“核爆点”2022年被称为机器人场景拓展的井喷之年抗击疫情时大批机器人支援方舱和医疗
作者:耿挺不久前,由市科协、市农委组织的首届上海乡村振兴杰出科技人才正式发布。5名 “乡村振兴杰出科技人物”、10名“乡村振兴杰出科技青年”成为上海农业科技人才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兴前沿技术突破,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代表。
“大家都看这里,笑一下!”昨天(24日)下午,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暨第六届上海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表彰大会正式开始前,本次获表彰的民营企业家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一楼合影留念,喜悦的笑容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上。回首过往,他们敢为天下先;放眼未来,他们仍是弄潮儿。
在光明农发集团的崇明基地内,无人机缓缓起飞,用时3分钟,就可完成人工1小时的巡田任务;在手机上点一点,上海点甜科技研发的智能机器人按照规划路线,自动完成播种、旋耕、起垄等基本农事操作……一个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正在沪郊相继落地,勾画着行业的未来。
来源:【天府融媒】近日,2024年诺贝尔奖科学类的3个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全部揭晓,后两项均颁发给AI(人工智能)领域科学家。有评论认为,一次革命性的科研范式转换被诺奖委员会“盖章确认了”,诺贝尔奖即将进入AI时代。事实上,只闻机器鸣,不见农人忙。
当现代科技遇上传统农业,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中国多地的探索给出了答案:田间果实丰硕,农业发展活力十足。一种以传统中药材为原料,结合现代生物制药科技手段而制成的生物农药正在甘肃、陕西、四川、云南、福建等十余省推广应用,广泛应用于蔬菜、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近360万亩。
原标题: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牧童骑黄牛”是很多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农村耕作景象,然而今时已不同往日。近日,记者在上海市郊亭林镇点甜农场看到,干完活的农业机器人与工程师一前一后“走”在田埂上,“铁牛”替代了黄牛,工程师替代了牧牛人。
上海欢迎青年,青年逐梦上海!上海市青年五十人创新创业研究院与第一财经联合制作推出《科创Z世代》之“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专辑”,通过讲述上海青年奋发引领未来、笃行青春之志的故事,探寻上海这座青年发展型城市与创新创业青年双向奔赴、共同成长的“创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