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6年前的今天,1687年7月5日,艾萨克·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万有引力定律。1666年,牛顿就有了万有引力的想法,此后20年他不断观测研究月球绕地球运动,于1685-1686年用拉丁文完成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由朋友哈雷出资,于1687年出版。
以科学之镜观《易经》:万有引力、相对论类比下的哲学新思-----新时代学习培训(茂名市习助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习助十人组)2025年1月11日完稿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万有引力定律、相对论与《易经》的太极、阴阳哲学进行跨学科的类比分析,探讨在不同知识体系下概念之间的相通与差异之处。
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是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被公认为是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7世纪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是关于物理学的一项重大发现,为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提供了极大的推动。万有引力定律描述了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力,并为天体运动提供了解释。
时间可不可以倒流?宇宙有没有边界?外星人到底存不存在?人是鱼变的?人真的有灵魂吗?人的命运是注定的吗?谁拯救了世界?谁预言了地球?谁改写了历史?这一个个神秘、烧脑又细思极恐的问题,在哪里可以解惑一二,除了小时候的《十万个为什么》,或许就是如今抖音上的@老鸣TV 了。
本人仅负责文字整理,校对并且根据个人理解做了少量修订,但原视频的思想得到了完全的保留。本文共约3300字,建议通过头条APP打开,并点击APP屏幕右上方的【听】图标,通过目力与听力的组合阅读方式使读者能够比较轻松地进行整体性阅读。
科普博主通过接地气的话题,配上哲学知识,用视频方式传播,让这门看似高深的学问,走入越来越多人的日常生活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谭洁文图/受访者提供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神秘的“哲学三问”是许多人对哲学这门学科的初始印象。
在哲学热潮退去的今天,张乔木以“我就想追求一些纯粹的无用之学,思考的快乐”的“任性”,持续投入在哲学学习里,并且用“蹲在路边穿着拖鞋吃猪脚饭在思考哲学的这样一个反差,给大家逗逗闷子”的形象,摸索出为现代网友喜爱的西方哲学科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