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23年新增选院士名单,“拉索”(LHAASO)首席科学家曹臻当选。今年曹臻60岁,这个用三十多年时间研究宇宙线的科学家,为中国人在世界上赢得了宇宙解释的话语权。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赵雨笙 记者 代睿专访·背景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其中,“‘拉索’发现史上最亮伽马暴的极窄喷流和十万亿电子伏特光子”入选。专访·嘉宾曹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按:北京怀柔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加速器建设成功;合肥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园区已经启用;稳态强磁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散裂中子源等陆续建成使用……中国大科学装置建设持续推进,为全球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提供更强力的支撑。
《以先辈之名 立时代新功》新闻系列片今天播出《对话宇宙·“高能物理研究所拉索团队”》中国科学院院士曹臻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首席科学家15年前正是由他提出了“拉索”项目的最初构想在初入宇宙线观测之旅的10多年时间里曹臻经历了西藏羊八井高原环境的洗礼也经历了无数次实验的失败此后
曹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首席科学家。自1994年起活跃于国内外宇宙线和伽马天文领域,参与多个国际宇宙线实验,提出并领导设计、建成了伽马射线探测装置——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
央广网北京2月26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朱敏)位于四川省稻城县海子山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拉索,常年无休地凝视宇宙,捕捉宇宙中的伽马射线。作为国际上最灵敏的超高能伽马射线探测装置,拉索已经“看到”过很多个前所未见的天文现象。近期,拉索又有新的发现。
中国网讯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联合四川天府新区管委会主办的第五期“兴隆湖科学大讲堂”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举行,四川天府新区第三中学作为特邀嘉宾参与了此次活动。开讲前,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LHAASO)的建设历程、装置现场以及成果解读等相关视频。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拉索”)国际合作组宣布,在天鹅座恒星形成区发现了一个巨型超高能伽马射线泡状结构,历史上首次找到能量高于1亿亿电子伏的宇宙线的起源天体。
据川观新闻2月29日报道:29日上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主要分布在生命科学和医学、人工智能、量子、天文、化学能源等科学领域。“‘拉索’发现史上最亮伽马暴的极窄喷流和十万亿电子伏特光子”入选。
文 | 《中国科学报》记者 张晴丹有多少人会害怕开组会?又有多少人很怕导师在组会上一个劲地问你问题?90后博士王晓洁就曾怕过。她读博时的导师姚志国是一位科研态度非常严谨的科学家,经常在组会上问许多个“为什么”。
高能宇宙线从哪里来?这是一个世纪之谜。近日,我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LHAASO)的新发现,让我们离解开这一谜题更近了一步。 2月26日,《科学通报》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正式发表了一项关于高能宇宙线起源的重要成果。
握着还没来得及修的碎屏手机背起鼓鼓囊囊的双肩包何会海大步穿过热闹的人群走出亚丁机场他头顶是似乎触手可及的云彩脚边是冰川千年演化留下的漂砾他的目的地在10公里外海拔4410米的海子山那里有一张“大网”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宇宙线是一种来自宇宙空间的高能粒子里面装着宇宙的历史何会海是“大
川观新闻记者 宁宁春节过后,甘孜州稻城县海拔4410米的海子山上,以宇宙线观测研究为核心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拉索”)传来又一重大发现:在距离地球5000光年左右的天鹅座恒星形成区,发现了一个巨型超高能伽马射线泡状结构,是历史上首次找到能量
“说实话,这本书,我们一个公式都没有写过,就怕大家一看全是公式,望而生畏,把大家拦在门外。”在谈到参与撰写的新书《拉索 打开人类高能宇宙新视界》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拉索”工程办主任、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白云翔如是说道。